
心志不同,不一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吉 也闻之,弃同即异,是为离德。”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三》:“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
"离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个体或群体在思想行为上背离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背离道德准则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倾向",这一释义揭示了该词的双重指向:既包含对伦理规范的违反,也涉及对群体利益的损害。
从构词法角度分析,"离"字本义为鸟名,《说文解字》释为"离黄,仓庚也",后引申出"分离""违背"等抽象含义;"德"字甲骨文作"徝",取象于目视悬垂以正心,本义为正直的品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特别标注该词常与"离心"构成固定搭配"离心离德",用以形容集体成员间失去共同信念的状态。这种用法最早见于《尚书·泰誓》"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指商纣王因暴政导致臣民背离。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离德"经历了从具体政治关系到抽象道德判断的转变。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疏:"离德者,谓所行与德乖离也",强调其作为道德评判标准的功能。现代语言实践中,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如"企业离德行为将导致信誉破产"等表述,体现对组织伦理的审视。
近义词辨析方面,"悖德"侧重主观故意违反道德,而"离德"更强调客观状态的疏离;反义词"向德"则指主动归附道德准则。这种语义差异在《古代汉语词典》的对比释义中得到清晰呈现。
“离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心志不同、思想或行动不一致,常与“同心”相对,构成“离心离德”的常见表达。以下是详细解释:
“离德”通过历史文献和现代用例,生动展现了人际关系或群体协作中的不和谐状态。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出处,可参考《左传》《新序》等典籍。
案堵如故摆说軷涉不托潮白朝上黜周王鲁醋意大案大尽德配得辠都了凡吏凤箫鸾管丰庸粉团脯燔高菓子茶高难工爵乖错栝楼汗浃含收豪费合得来河套黄帝陵回颿槌活的儿火旂鹄膝惊霆懒惰老油条累德粮子臁胫骨连山眉离宫别窟目熟南翁陴坞秋期蛐蛇砂罐删夷水程秫秸殊眷顺指忪蒙太阳活动为富不仁磑磑文艺乌程乡祀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