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民的意思、吏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民的解释

官吏与庶民。《墨子·号令》:“敌人卒而至,严令吏民,无敢讙嚣。”《汉书·武帝纪》:“其令州县,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絶国者。” 清 汪懋麟 《和孙屺瞻侍郎见怀原韵》:“吏民喧使节,湖海正秋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民”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复合词,具有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含义。从汉语词典角度并结合历史语境,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基本含义 “吏民”由“吏”和“民”两个单字构成,合指古代社会中的官吏与平民百姓,是统治阶层(吏)与被统治阶层(民)的合称。它代表了古代社会结构中的两个主要群体,涵盖了除最高统治者(如皇帝)及其核心贵族集团之外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

二、 分释字义

  1. 吏 (lì):
    • 本义指官府中的小官或差役。《说文解字》释为“治人者也”。区别于位高权重的“官”,“吏”通常指具体执行法令、处理文书、管理基层事务的低级官吏或办事人员。他们是国家机器在地方的具体执行者。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对“吏”的释义。
  2. 民 (mín):
    • 本义指庶民、百姓。《说文解字》释为“众萌也”(萌通“氓”,指田民、平民)。泛指非官僚、非贵族阶层的普通民众,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是社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赋税徭役的来源。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对“民”的释义。

三、 合成词的特殊含义 “吏民”作为一个固定词组,其含义并非简单的“吏”和“民”的相加,而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产生了更丰富的内涵:

  1. 泛指地方社会成员: 在行政文书、诏令或史书记载中,“吏民”常用来指代某一地区(如郡、县)的所有人,即地方官吏和当地百姓的总称。例如皇帝下诏“赦天下吏民”,即指赦免全国的地方官吏和百姓。
  2. 代表被统治阶层整体: 在更宏观的层面,“吏民”常与最高统治者(天子、皇帝)相对应,指代其统治下的全体臣民(官吏和百姓)。吏是统治的执行者,民是统治的对象,两者共同构成国家的基础。
  3. 强调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这个词本身就体现了古代社会“治”(管理)与“被治” 的基本结构。吏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民则是被管理的对象,需要服从统治、缴纳赋税、承担徭役。
  4. 常见于历史文献: “吏民”一词大量出现在《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以及地方志、诏令、奏疏中,是描述古代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的关键词。

四、 历史背景与重要性 “吏民”概念反映了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通过郡县制对地方进行直接管理的社会形态。吏作为中央政权在地方的代理人,负责传达政令、征收赋税、维持治安;民则是国家赋役和兵源的基础。两者关系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因此,“吏民”不仅是人口统计的范畴(如户籍中的“吏户”、“民户”),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国家与地方关系的重要切入点。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吏民”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吏民”指官吏与庶民(普通百姓)的合称,涵盖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墨子·号令》,如“敌人卒而至,严令吏民,无敢讙嚣”,强调在紧急状态下对官民共同发号施令。

二、结构分析

  1. 构词特征

    • “吏”:特指古代官员,如《汉书·惠帝纪》提及“省法令妨吏民者”
    • “民”:泛指普通百姓,如《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描述“伯通与吏民语”的场景
  2. 关系内涵
    该词既体现官民二元社会结构,又强调二者的互动义务:官吏需体察民情,百姓应遵纪守法()。

三、历史用例

文献出处 具体语境
《汉书·武帝纪》 通过“察吏民有茂才异等”选拔人才
孙吴时期长沙郡 户籍登记中常见以“吏民”指代编户齐民()
清代汪懋麟诗作 以“吏民喧使节”反映官民共同迎接使节的场景

四、文化内涵

该词在传统政治伦理中具有特殊意义:

注:如需更完整的历史语料,可参考《汉书》《墨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埃境八路薄壮逼逼忏涤赤痢出跨纯朴淳燿澹澉淡易迭掌敦引多攒饵结風矩风清弊絶分中负扆关念鬼哭狼嚎讧阻蛟绡节谊讥讽犄里旯旮既乃斤欘九华玉眷眷驹光过隙连班连刑霾天民听蹑寻暖女飘逝襁系洽奏伽南香乞留恶滥秋举秋兰毬事其雨缫丝机身状士族树骸睡袋素辉讨关通风报讯统论僓僓退位无容赘言飨燕小惩大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