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特生的梧桐。《书·禹贡》:“ 嶧 阳孤桐。” 孔 传:“孤,特也。 嶧山 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南朝 齐 谢朓 《游东堂咏桐》:“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餘。”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孤桐韜响,惟均雨露之濡; 泗 石含清,未冠云韶之节。” 明 高启 《题陈节妇》诗:“妾本孤桐断作琴,一絃只作一絃音。”
(2).因 峄阳 孤桐中琴瑟,故后以“孤桐”为琴的代称。据《风俗通》,梧桐生於 峄山 之阳,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为琴,声极清亮。 唐 王昌龄 《琴》诗:“孤桐祕虚鸣,朴素传幽真。髣髴絃指外,遂见初古人。” 宋 黄庭坚 《听崇德君鼓琴》诗:“月明江静寂寥中,大家敛袂抚孤桐。” 宋 陆游 《长相思》词:“爱松声,爱泉声,写向孤桐谁解听?空江秋月明。”
“孤桐”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特生的梧桐树
指生长于特定环境(如岩石之上)的独立梧桐树。此义源自《尚书·禹贡》记载的“嶧阳孤桐”,描述峄山南坡岩石间生长的优质梧桐。
琴的代称
因峄阳孤桐木质适合制琴,古代常以“孤桐”借指琴。如唐代王昌龄《琴》诗“孤桐祕虚鸣”,宋代陆游“写向孤桐谁解听”均用此意。
文学意象
王安石《孤桐》诗以孤桐自喻,通过“凌霄不屈己”“岁老根弥壮”等句,象征正直不屈、虚心坚韧的品格,并表达愿为百姓疾苦奉献的精神。
成语中的孤独状态(需谨慎使用)
个别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孤桐”解释为“孤独无援的状态”,但此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可能为后起引申义。
据《风俗通》记载,峄山南坡的梧桐因环境特殊,木材纹理细密,制成琴后音色清亮,故被视为制琴上品。这一典故强化了“孤桐”与音乐、高洁品质的关联。
提示:若需深入探究文学象征,可参考王安石《孤桐》全诗及历代评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