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蹋花”。1.踏青,游春。 五代 谭用之 《寄阎记室》诗:“鼇逐玉蟾攀桂上,马随青帝踏花归。” 宋 刘过 《祝英台近·同妓游帅司东园》词:“晚来约住青驄,蹋花归去,乱红碎,一庭风月。” 明 汤显祖 《送牛光山暂归泾阳》诗:“献岁客残同署晓,兼春人忆踏花时。” 唐弢 《创作漫谈·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踏花’只是游春的意思,这一点容易画……惟有‘香’是抽象的东西,很难从画面上表现。”
(2).佛经故事:昔有 南窟仙人 ,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 北窟仙人 处取火。 北窟仙人 见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因与鹿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参阅《杂识藏经》卷二《鹿女夫人》。后因以“踏花”谓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 唐 王维 《游感化寺》诗:“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踏花”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含义
指“踏青、游春”,即春天外出赏花游玩的传统活动。该词由“踏”(踩、行)和“花”(植物花朵)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踩着花草行走”,后引申为春日郊游的雅称。
佛经典故
据《杂识藏经》记载,佛经故事中“鹿女”行走时足迹生出莲花,被称为“踏花”。这一典故赋予词语神话色彩,象征纯洁与祥瑞,常见于佛教文学。
文学引用
古代诗词中多用于描绘春景,如宋代刘过《祝英台近》中“蹋花归去,乱红碎、一庭风月”,以及明代汤显祖诗句“兼春人忆踏花时”,均以“踏花”表现文人雅士的闲适意趣。
读音说明:存在“tà huā”与“tā huā”两种读法,现代多采用前者,但部分方言或古语中保留后者发音。
踏花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踩着花朵行走,形容人行走时不顾环境的美丽和细腻,粗心大意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笔画:踏(足,跳,辶)花(艸,十,一)共9画。
来源:《庄子·天下篇》中有一段描写草丛中蝴蝶踏花的言语,意味着对自然的不敬。
繁体写法:踏花(臺灣繁體)。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明显差异。
例句:无论在城市的马路上还是在乡间小路上,我们都不应该踏花。
组词:踏雪、踏实、踏入、踏步、踏上。
近义词:践踏、冲撞、毁坏。
反义词:保护、珍爱、呵护。
便路诚说代室雕面地匣都伯都荔躲婆石睹着知微恶水发疯冯资高等动物高山冠公决共同纲领寒火嘿诵黉门监生花名册回腰获车架屋叠牀鸡化锦步障静尘极天际地居官守法局戏轲峨匡俗济时老实话良裘临安卖免慢狎美志俛诎盘躩扑面千金一诺穷兵黩武删弃仕途经济睡袋梳掠竖议蒜韲铁车土层托物陈喻枉驾侮笑乡邨限级嫌怕险情小话儿小民吸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