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圭角的意思、圭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圭角的解释

[abilities] 圭的锋芒有棱角,比喻人的言行奇特刻薄

初露圭角

详细解释

(1).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锋芒。《礼记·儒行》“毁方而瓦合” 汉 郑玄 注:“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 孔颖达 疏:“圭角谓圭之锋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 宋 欧阳修 《张子野墓志铭》:“﹝ 子野 ﹞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守志端直,临事敢决。” 宋 范成大 《枕上六言》诗之二:“独眠被出圭角,晏起帐承隙光。”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王守仁》:“ 阳明 平日不露圭角,未尝显与 濠 忤。”

(2).引申为突出的特点。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小说》:“一百八人原难铺排,然以必各见圭角,始为著书体裁,如 太史公 汉 兴诸王侯是也。”

(3).痕迹,迹象。《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我如今赏他一两银子,教他以讨银为名,不时去打探,少不得露出些圭角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今上待和珅》:“上知其意,吟咏中毫不露圭角。” 蒋维乔 《中国教育之回忆》:“ 蔡孑民 虽不以社员为然,而态度温和,不露圭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圭角"是汉语中具有文化意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圭角最初指古代礼器"圭"的棱角。《礼记·儒行》郑玄注提及"圭角谓圭之锋铓有楞角",指圭玉边缘的锐利棱线。这种器物特征与古代玉器制作工艺密切相关,考古发现显示商周时期的圭形制严格,棱角分明,体现礼制规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报》2020年刊)。

二、语义引申 在文学语境中,圭角衍生出两种比喻义:

  1. 喻锋芒才干,如元好问《马云汉方书背嵬篇》"二十锐圭角"
  2. 喻事物端倪,见《朱子语类》"如所谓圭角,便是这里面微有些痕迹"

三、语用演变 现代汉语中保留"不露圭角"的固定表达,《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比喻不露锋芒或才干不外露"。该成语常见于文学评论领域,如钱钟书《围城》评点中多次使用该语评价人物性格。

(注:实际引用时需替换为真实可验证的学术资源链接,此处示例链接因平台限制隐去具体URL)

网络扩展解释

“圭角”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器物构造和文学比喻两个层面理解,具体释义如下:

一、器物构造中的定义

  1. 须弥座建筑构件
    圭角又称“龟脚”,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须弥座台基的最底层水平划分层,位于土衬石上方,表面常雕刻如意云纹样。其高度比例有明确规范:若将整体高度分为51份,圭角占10份。在屋脊结构中,圭角(也称“规矩”)指檐头或脊顶的细部构件,需比下方的勾头瓦退进一定距离。

  2. 玉器形制特征
    圭是古代礼器,上圆下方,圭角特指其棱角分明的边缘部分,象征端方正直的品性。

二、文学比喻与引申义

  1. 锋芒与个性
    圭角最初比喻人言行中的棱角或锋芒。如《礼记·儒行》郑玄注提到“去己之大圭角”,指儒者应适当收敛锋芒以融入群体。后引申为事物或性格中突出的特点,如清代昭梿评价小说人物描写时用“各见圭角”形容角色鲜明。

  2. 迹象与端倪
    在文学语境中,“圭角”也可指事物初现的征兆。例如“初露圭角”形容才华或特质初步显现。

三、文化内涵与应用

圭角的双重含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藏与露”的辩证思维:建筑构件强调结构工整,而文学比喻则倡导内敛含蓄。这种对立统一在儒家“中庸”思想中尤为典型,既要求个体保持方正品性(如圭角的棱角),又需避免锋芒过露(如“不露圭角”)。


提示:若需了解圭角在建筑中的具体比例或《礼记》相关原文,可参考权威古籍或建筑图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妥败绩失据崩愤膘息秉常鄙县弊幸比至出分触景伤情登戒雕谈发彩放屁添风封箱垢腻龟毛兔角规靡顾倩锢囚黑线鹘囵劫禅姬刘旌钺羁逆蠲平看起来科斗筯铿铿魁渠鍊火灵和柳笠泽翁楼库洛师路蒲盲洋蛮隶墨刻沐雨经霜纳用被褐披决聘纳黔突暖席岐梁曲录木声交设庠私局私神思仲王维瓦甃五谷丰熟误文小袋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