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史·张绪传》:“ 刘悛 之为 益州 ,献 蜀 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时旧宫 芳林苑 始成, 武帝 以植於 太昌 灵和殿 前,常赏玩咨嗟,曰:‘此杨柳风流可爱,似 张绪 当年时。’”后遂以为咏柳常用之典。 唐 唐彦谦 《汉代》诗:“梓泽花犹满, 灵和 柳未凋。” 宋 陆游 《小市》诗:“楼臺到处 灵和 柳,帘幕谁家 子晋 笙?” 明 夏完淳 《宴送盛伯含之金陵》诗:“旧京无限 灵和 柳,折尽东风第一枝。”
“灵和柳”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文学意象,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出自《南史·张绪传》:南朝齐武帝时,益州刺史刘悛进献蜀地柳树,枝条细长如丝,种植于太昌灵和殿前。齐武帝赏玩时感叹“此杨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将柳树姿态与名士张绪的风流气度相比拟。
“灵和”单独使用时另有引申义,可指代和谐修养(如《文选·江赋》注)、政治清明或琴艺高超者,但这些含义与“灵和柳”典故无直接关联。
注:具体诗文用例可参考《南史》《全唐诗》《全宋词》等文献,建议通过权威古籍数据库获取完整文本。
《灵和柳》是一个成语,表示一个人聪明机智,反应敏捷。这个成语中的“灵”指思维敏锐,乖巧聪明,“柳”指柔软灵活。两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人敏捷聪明,反应迅速。
“灵”字的部首是火,总共有5画;“柳”字的部首是木,总共有8画。
《灵和柳》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高祖本纪》中关于刘邦参加鸿门宴的记载。当时项羽要刘邦写下自己的名字,刘邦写下“字灵长柳下惠康公”。项羽读后想到其中的含义,深感刘邦机智灵敏,于是颇为赞赏。因此,“灵和柳”逐渐成为一个成语。
繁体字中,“灵”字没有变化,“柳”字变成了「柳」。
古时候,“灵”字的写法是“ㄌㄧㄥ”,而“柳”字则没有变化。
他的思维灵活敏捷,做事像灵和柳一样迅速。
机灵、灵活、灵敏、灵巧。
聪明、敏捷、机智。
呆板、笨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