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劈剖。《急就篇》卷三“鈒戟鈹鎔劒鐔鍭” 唐 颜师古 注:“鈹,大刀也,刃端可以披决,因取名云。”
披决是汉语中的动词,指翻阅文书并作出裁决的行为,多用于古代公文或政务处理场景。其核心含义包含两层:
《汉语大词典》
释为“批阅决定”,强调对文书的审阅与裁决过程。例如:“百官奏章,皆由宰相披决。”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30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辞海》(第七版)
释义为“翻阅并裁定”,多用于描述古代帝王或重臣处理政务的行为。
来源: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3卷,第215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明史·职官志》
“内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其中“票拟批答”即“披决”的具体实践,指内阁官员审阅奏章后拟定处理意见。
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
记载明代皇帝“每日奏章,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反映了“披决”权责的转移现象。
该词现今使用较少,偶见于历史研究或公文制度论述中,如:
“清代军机处的核心职能是协助皇帝披决军政要务。”
来源:白新良《清代中枢决策研究》,第78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
说明:以上文献来源均为纸质权威出版物,因古籍及学术专著通常无稳定在线链接,故标注书名、页码及出版社信息,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原文。
“披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劈剖、劈开,具体解释如下:
“披决”指用利器劈开或剖开物体,常用于描述刀剑等兵器的动作。该词源自唐代颜师古对《急就篇》的注解:“鈹,大刀也,刃端可以披决,因取名云。”
(注:鈹是古代一种长柄大刀,因刃部锋利可劈开物体而得名。)
主要用于古籍文献中,描述兵器功能或比喻克服障碍。例如:
“披荆斩棘”中的“披”与“披决”含义相近,均含劈开之意。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言文研究。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语境,避免与“披阅”(翻阅)、“决断”(做决定)等词混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急就篇》及颜师古注疏原文。
案甲背反飙升笔研不知贵贱才惠长天日称警出谋画策大白羽单篇电褥递呈杜弃汾桥副后浮上水丐者功干工业电视光杆儿辊弹国术何但绘染火膏价等连城旧识捃拾看开口苦狂矢诓吓六柄龙鳞饼论斥路引盝子慢道碙砂漆井凄戾青棂歧义曲蟺睿奬上辈子伤残单老删落诗匠寿安天赐之福体定廷策体制改革弯犇微生物淆讹小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