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茫洋 ”。亦作“ 芒羊 ”。1.遨游驰骋、行动自如貌。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圣人无常心》:“当此之时,溷沉太虚,霑溺至和,民忘心意,芒洋浮游,失其所恶,而获其所求。” 唐 韩愈 《杂说》之一:“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 唐 刘禹锡 《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王公神道碑》:“今夫以文学芒洋当世者,谁如 华卿 ,庸自弃邪?”
(2).辽阔无边貌。 唐 柳宗元 《与吕道州论<非国语>书》:“其言本儒术,则迂迴茫洋,而不知其适。” 明 高启 《槎轩记》:“或乘洪涛,东入於海,茫洋浩汗,莫得知其所极。” 清 方苞 《与吕宗华书》:“是书卷帙既多……有或致之,观之不能徧也;有或徧之,茫洋而未知所择也。”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顾浊流茫洋,并健者亦以沦没,膴膴华土,凄如荒原。”
(3).迷芒貌。 唐 柳宗元 《与杨京兆凭书》:“ 永州 多火灾,五年之间,四为天火所迫……一遇火恐,累日茫洋,不能出言,又安能尽意於笔砚?” 宋 欧阳修 《乞外任第一表》:“惟两目之旧昏,自去秋而渐剧,精明晻蔼,瞻视茫洋。” 宋 陆游 《腊月十九日午睡觉复酣卧至晚戏作》诗:“枕痕着面眼芒羊,欲起元无抵死忙。”
芒洋
一、词性释义
“芒洋”为形容词性复合词,在汉语中属非现代常用词汇,多出现于古汉语或方言语境,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其含义:
源自“芒”的通假用法(同“茫”)与“洋”的“广阔”义结合,形容事物宏大无涯的状态。如唐代柳宗元《天对》中“茫洋穷乎玄间”,描述宇宙的辽阔混沌。
部分方言文献中,“芒洋”可表神情茫然、思绪游离之态。如清代笔记《越谚》载“芒洋若失魂”,形容人精神涣散。
二、古籍用例分析
柳宗元以“茫洋”指代宇宙未分时的混沌状态:“惟元气存……茫洋穷乎玄间”(《柳河东集》卷十四),此处“芒洋”通“茫洋”,强调空间与时间的无限性。
清代范寅《越谚·语言》收录吴语词条“芒洋”,注为“神思不属貌”,反映地域性语义演变。
三、现代语义存疑辨析
需注意:“芒洋”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收录,其使用多见于特定古籍或方言,现代汉语中已罕用。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建议采用“苍茫”“浩渺”“恍惚”等规范词汇。
四、同义词参照
权威参考来源
“芒洋”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析:
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由“芒”(稻芒,象征锐意)和“洋”(海洋,象征广阔)组成,比喻人的抱负宏大、心胸开阔。例如唐代刘禹锡在碑文中用“芒洋”形容文采卓越、志向高远的人物。
遨游驰骋,行动自如
古文献中常形容自由无拘的状态,如汉代严遵《道德指归论》提到“芒洋浮游”,描述人顺应自然、洒脱自在的情境。
辽阔无边
可指空间或思想的广阔,如唐代韩愈《杂说》以“茫洋穷乎玄间”形容龙在浩瀚宇宙中的遨游。
迷惘困惑
少数文献中表示精神上的迷茫,如“芒洋”与“迷芒”相通,描述心神不定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道德指归论》、韩愈《杂说》等古籍原文。
案鞫百侣牓卖半拉子碴儿豺声长江三角洲处常黜妇初级赐赈奠定顶格范本放春放情费手分爱風聞付之一笑閤分关老爷骨槽风故道皇政挥手昏难活食碱式盐嘉颂阶宇瘠觳究正剧评苛细叩击窥园拦索了处抡眉竖目买犊卖刀磨揣溺壶平方冯河浅率倩盼绮襦三势掞藻飞声慎柬首项受形霜色锁厅试腾突相憎筱骖泄溺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