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谨慎于言辞。《隋书·贺若弼传》:“﹝父 敦 ﹞临刑,呼 弼 谓之曰:‘……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 弼 舌出血,诫以慎口。” 宋 苏轼 《与李方叔书》之二:“忧患虽已过,更宜慎口,以安晚节。”
“慎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谨慎于言辞,强调在言语表达上需保持克制和审慎。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慎口”由“慎”(谨慎)和“口”(言语)组成,指在说话时注意分寸,避免因言辞不当招致祸患或影响个人声誉。例如《隋书·贺若弼传》中记载,贺若弼的父亲临刑前用锥子刺破他的舌头,告诫他“慎口”,即提醒其谨言慎行。
需注意与“戒口”的差异:“戒口”既可指慎言,也可指因健康原因禁食特定食物,而“慎口”仅针对言语。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文学及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隋书》、苏轼文集等原始文献。
慎口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说话要慎重,谨慎选择言辞。慎口的部首是心,并且拆分为心口两个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2。
慎口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慎其独也,小人慎其独也。”其中的“慎其独”即表示慎重自己的言行。由于古人认为口言行与心思有紧密关联,因此“慎口”也就逐渐成为了一个表示慎重言谈的成语。
在繁体字中,“慎口”仍然保持着相同的写法,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古时候,“慎口”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记载,在古代的金文中,“慎”字的上部是一个延长的纤细横折线,下部是一个竖折线,整体形状非常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字的写法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样子。
以下是一些使用“慎口”成语的例句:
一些与“慎口”相关的词汇有:
与“慎口”相反的意思是鲁莽、轻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