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辞官。綬,系在印纽上的丝带。 唐 元稹 《归田》诗:“ 陶君 三十七,挂綬出都门。”参见“ 挂印 ”。
“挂绶”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字面解释
核心词义
该词多指辞去官职。古代官员卸任时需交还印绶,因此“挂绶”成为辞官的代称()。例如唐代元稹《归田》诗云:“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即以“挂绶”表达辞官归隐之意。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引用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归田》等文献来源。
《挂绶》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佩戴在衣襟上的绶带。绶带在古代是一种装饰品,常用于表明个人身份、地位或功绩。
挂(gùa)- 由手(扌)和圭部组成。
绶(shòu)- 由糸部和受部组成。
《挂绶》的本义是指一种古代的绶带,用来佩戴在衣襟上以显示身份和地位。古代官员或者功臣在朝廷受封时,常会被授予不同等级的绶带,以示荣誉。佩戴绶带的方式成为一种传统礼仪,也被广泛用于社会各个阶层。
《挂绶》的繁体写法是「掛綬」。
《挂绶》一词在古汉字中的写法是「掛綬」,其中「掛」是指挂着,「綬」是指绶带。
1. 他身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挂绶,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身份。
2. 那位战争英雄英勇无畏,在战场上捧着他的挂绶。
佩绶、授绶、戴绶、绶带、绶纽。
佩带、系带。
取下、解开。
挨宿不阿不舞之鹤产婆龀年陈閲崇惮抽冷子毳锡逮革当槽儿的淡客定期存款顿愚恩勤繁晦风俗人情腹中兵甲干季弓小光晶谷帛鬼夜泣合成纤维秽声浑淆皎茁借貣经济林旌举救急咎讁鞠歌拘作科徵辣臊泪花厉俗鸾鹄鸾筝嫚法穈黍门下侍郎摩垒目禁强壮牵力容民濡煦杀马毁车时移俗易手拐颂语天道酬勤瞳孔吐翠土封伪名午转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