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悚皇 ”。犹惶恐。 明 徐渭 《与许口北书》:“失候二公高盖,悚惶悚惶。”《镜花缘》第六八回:“当日读书东朝,既未树援,此时回国,亦岂另有腹心!势甚孤而年又稚,安得不时切悚惶!”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敢乞皇上圣鉴,不胜悚皇屏营之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子见南子>》:“激愤陈词,无任悚惶待命之至。”
“悚惶”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内心惶恐、惊惧不安的状态,带有因敬畏或紧张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例如:“钟秀文面露悚惶,任凭才气纵横,也参悟不透其中隐藏的玄秘。”
词语结构
近义词
如“惶恐”“忧惧”等,常见于古典文学或正式文书中。例如鲁迅在《关于<子见南子>》中写道:“激愤陈词,无任悚惶待命之至。”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出处,可参考、4、6等来源的完整内容。
悚惶(sǒng huáng)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由“心”和“恐”两个部首组成,拼音为“sǒng huáng”,在《康熙字典》中拼音为“悚糖”,共有11个笔画。
悚惶的来源并不确切,但可以猜测它可能源于儒家文化中的情感理念。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感官与“心”相关联,因此,悚惶一词便由“心”字偏旁组成。在繁体字中,悚惶的写法仍然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悚惶的字形保持了相对稳定,字形的变化较小。在《康熙字典》中,悚惶的写法为“悚糖”,表示“惶恐不安”的意思。
1. 他一直被这个未解之谜困扰着,心中悚惶不安。
2. 他听到突然的巨响时,感到一阵悚惶,立刻下意识地寻找避难的地方。
组词:悚然(sǒng rán)、惶恐(huáng kǒng)、悚然惧怕(sǒng rán jù pà)。
近义词:害怕、惊慌、恐惧。
反义词:镇定、从容、安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