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安徽省的意思、安徽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安徽省的解释

别称“皖”。在中国中东部、长江下游及淮河中游。面积1402万平方千米。人口5999万(1995年)。清初为江南省,后分置安徽省。省会合肥。北部和长江沿岸为平原,余为山地、丘陵,以黄山最著名。主要湖泊有巢湖。从南向北由 * 带湿润区向暖温带半湿润区过渡。主要工业有煤炭、钢铁和炼铜。中国重要煤炭基地。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商品粮产区。茶叶、油菜籽、黄红麻产量居全国前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安徽省是中国华东地区省级行政区,名称源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的行政区域调整。据《中国地名语源词典》记载,“安徽”二字取自境内安庆府与徽州府的首字组合而成,寓意两地文化交融与地理关联,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在地理范畴上,安徽省地处东经114°54′至119°37′、北纬29°41′至34°38′之间,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全省现辖16个地级市,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等,省会为合肥市。地形呈现“三山一原”特征,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构成,境内有长江、淮河两大水系贯穿。

历史沿革方面,安徽省域在春秋时期属吴、楚两国,西汉时期设立庐江郡、九江郡等建制。据《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所述,现行省域范围于清初江南省分治后逐渐形成,民国时期正式确立为省级行政区。省内保存有寿县古城墙、徽州古民居群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印证了其作为南北文化过渡带的历史地位。

文化内涵层面,安徽省承载着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三大文化体系。其中徽商文化以明清时期徽州府商人群体为核心,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独特商业伦理,相关研究可见《徽州文化研究》学术专著。黄梅戏、徽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名录,黄山、西递宏村等世界遗产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人类共同文化遗产。

网络扩展解释

安徽省是中国华东地区的省级行政区,简称“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和特征:

一、名称由来

  1. 省名来源:取安庆府(今安庆市)与徽州府(今黄山市歙县)的首字组合而成。
  2. 简称“皖”:因境内有皖山(天柱山)及春秋时期的古皖国得名。

二、地理特征

三、行政区划与人口

四、经济与文化

五、历史沿革

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江南省分置建省,延续至今。

(注:低权威性网页中关于“管理混乱”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无关,已排除。如需完整数据,可参考政府官网或权威统计年鉴。)

别人正在浏览...

矮子观场暗线八顾惫衿悲闷擘坼卜士侧径超雅呆木头蹈雅阨僻恶誓风移赋客感极涕零瓜纽关戍鬼捣还第侯门似海黄尘黄金瓜黄同纸欢亲狐魅火挟节本久佚祭衣髡僧堀阅两角丱麻带米糵那末嫩汤泥螺沛发軿訇骈翼破颜微笑乾打哄牵丝傀儡青门道青铜镜逝逝世态受看收吏霜群数黄瓜,道茄子水仙疏蹇痿损窝线五经笥物象向火乞儿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