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冠醮 ”。
“冠醴”是古代冠礼中的一种仪节,具体指男子成年礼(冠礼)中三次加冠后向宾客敬献醴酒(甜酒)的环节。以下是详细解释:
定义与流程
在冠礼中,男子需依次加戴三种冠饰:首加缁布冠(普通冠),次加皮弁(皮质礼帽),最后加爵弁(祭祀用冠)。每加一次冠后,需向宾客敬酒一次,称为“冠醮”;三次加冠完成后,再总敬一次醴酒,称为“冠醴”。
与“冠醮”的区别
字义分解
文献依据
郑玄注《礼记》提到“醴重而醮轻”,说明醴酒的仪式地位更高,而孔颖达进一步解释醴是“三加后总一醴”,醮则是“每一加行一醮”。
“冠醴”是冠礼中标志仪式完成的环节,体现了古代对成人礼的重视和酒礼的文化内涵。
冠醴(guān lì)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霜雪覆盖的景象。这个词常常用来描绘寒冷的冬天,寓意着严寒之地。
冠醴的部首是冠(guān),它属于意义为衣冠的部首。冠醴的总笔画数为15。
冠醴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周南·关雎》一篇诗歌。其中的一句:“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意为天上的鹤在阴云中飞行,它的子鹤也跟随其间。由于冠鹤及其子是这句诗歌的真正主角,冠醴这个词由此衍生出来。
冠醴的繁体字为「冠澧」。
古时候冠醴的写法和现在略有不同。比如,冠鹤的「冠」字在古时候写作「冠冕」或者「冕」,而鹤的「醴」字则写作「驪」。因此,古代的冠醴写作「冠冕驪」。
1. 冬日的早晨,整个山谷都被冠醴所覆盖,景色美得令人心旷神怡。
2. 寒风凛冽,冠醴的北方地区是体验寒冷的绝佳地点。
冠冕、冠盖、冠军、醴泉、醴陵。
雪地、银装素裹、冰天雪地。
春暖花开、绿树成荫、阳光明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