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惭悸的意思、惭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惭悸的解释

亦作“慙悸”。羞愧害怕。 唐 苏颋 《陈情表》:“臣志不动天,身容何地,周章慙悸,惶骇战慄。”《新唐书·韩愈传》:“罪犯至重,所处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惭悸”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由“惭”和“悸”两个语素复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指因内心感到羞愧、惭愧而引发的心跳加速、惶恐不安的情绪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1. 语素构成与基本含义:

    • 惭 (cán): 本义指羞愧、惭愧。指因自己的过失、不足或未能尽责而感到内心不安和羞耻。《说文解字》释为“媿也”。这是该词的情感核心来源。
    • 悸 (jì): 本义指因恐惧、紧张或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心跳加速、心慌不安。《说文解字》释为“心动也”。这是“惭”这种羞愧情绪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外在表现。
    • 惭悸: 因此,“惭悸”一词生动地描绘了这样一种复合心理状态:因强烈的羞愧、惭愧之情而导致内心惶恐、心跳加速、坐立不安。它强调的是羞愧感引发的生理性紧张反应。
  2. 具体释义与情感色彩:

    • 该词描述的是一种深刻的、带有自责性质的不安。主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处境或能力有负于他人期望、社会规范或自我要求,从而产生强烈的羞耻感(惭),这种羞耻感如此强烈,以至于引发了生理上的紧张和恐惧反应(悸)。
    • 其情感色彩偏于负面、沉重和内省,常用于描述在受到指责、面对失败、回忆过失或意识到自身不足时的复杂心理体验。
  3. 出处与古典文献用例:

    • “惭悸”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尤其在诗词、笔记小说或较正式的文书中用以刻画人物心理。例如,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或其仿作中可能出现类似表达(需具体查证原文),用以形容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羞愧惶恐。更早的文献如唐代笔记或宋代文集中也可能散见。
    • 一个典型的语境可能是:某人因做错事被当众揭穿或严厉批评后,“惭悸不安,无地自容”。
  4. 现代使用与近义词辨析:

    • 在现代汉语中,“惭悸”的使用频率较低,属于书面语或较文雅的表达。在需要精确描述这种因羞愧而惶恐的心理状态时仍会被使用。
    • 近义词辨析:
      • 惭愧: 核心在“羞耻感”,程度可轻可重,不一定包含明显的“心悸”生理反应。
      • 羞愧: 与“惭愧”相近,羞耻感更强,常带面部表情(如脸红)的暗示,但仍不强调心跳加速。
      • 惶恐: 核心在“恐惧不安”,这种恐惧的来源不一定是羞愧(惭),也可能是对权威、未知或危险的害怕。
      • 惭疚: 强调羞愧(惭)与内心自责(疚)的结合,自责感更强,但也不必然包含“悸”的生理反应。
      • 惭悸:同时包含强烈的羞愧感和由此引发的生理性心慌、恐惧感,是上述词汇中描述心理生理综合反应最精确的一个。

权威参考来源:

“惭悸”是一个精准描述因极度羞愧而导致心慌恐惧的复合情绪状态的文言词汇,其权威释义需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大型权威辞书,其古典用例可追溯至元明戏曲小说及更早的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惭悸”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惭悸”读作cán jì,意为羞愧害怕,形容因内心羞愧而产生的恐惧或不安情绪。该词由“惭”(羞愧)和“悸”(因恐惧而心跳加速)两字组合而成,强调羞愧与惊恐的双重心理状态。


二、出处与引证

  1. 唐代文献
    唐·苏颋在《陈情表》中写道:“臣志不动天,身容何地,周章慙悸,惶骇战慄。” 此处通过“惭悸”表达臣子因惶恐而羞愧的心理。
  2. 《新唐书》记载
    《韩愈传》中提到韩愈因直言进谏被贬后的心境:“忧惶惭悸,死亡无日”,进一步体现其因罪责深重而产生的羞愧与恐惧。

三、用法与特点


四、总结

“惭悸”是古代汉语中表达羞愧与恐惧交织的复合情感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深层含义。若需进一步探究相关文献或用法,可参考《新唐书》《陈情表》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狎聱牙诘曲白首不渝傍险暴风宝络鬓饰婢使桲椤车軲辘称功颂德吃食讳食愁抱春笋聪加人蹉跎时日大吏大自然灯语垫踹窝调阴阳底里东营市赴举工段长公正不阿归亲函电贺世诲示江城子嗟愍急管繁絃姬人酒缸觖冀麇包聚乙烯醇客火客岁苦不堪言赖债懒妥妥流风余俗留事毛巾孟襄阳描神画鬼民声蹑迹企待清涟情深友于跫然岐蒐砌台软哝哝上窜下跳飧牵殄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