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髠薙”。见“ 髡剔 ”。
髡薙(kūn tì)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复合词,由“髡”与“薙”二字组合而成,专指古代剃除头发的刑罚或行为,具有鲜明的法律与伦理色彩。以下从词源、释义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详细解析:
髡(kūn)
《说文解字》释为“剃发也”,本义为剃去头发。在古代刑罚体系中,“髡刑”位列五刑之一,属耻辱刑,通过破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伦理以示惩戒。
例:《周礼·秋官》载“髡者使守积”,指受髡刑者服劳役。
薙(tì)
通“剃”,《广雅·释诂》注“除也”,意为削除毛发。《汉书·司马迁传》有“薙毛发”之说,强调强制去除须发的动作。
历代法典如《唐律疏议》规定,髡薙可独立施刑,亦常作为徒刑(如城旦舂)的附加刑。犯人需剃发并戴刑具“钳”示众,期限依罪而定。
因儒家视须发为孝道载体,髡薙不仅是对个体的惩罚,更是对家族伦理的公开践踏,故有“髡首莫哀”之叹(《楚辞·九章》)。
秦汉时髡薙广泛用于轻罪犯(如盗窃);隋唐后逐渐被笞、杖等替代,但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仍沿用。
佛教僧侣剃度称“剃发”而非“髡薙”,因后者始终带有刑罚属性,不可混用。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经典文献为准。)
“髡薙”(kūn t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剃去头发,属于古代刑罚或特定仪式中的行为。以下为详细解释:
字形与拼音
核心含义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文献例证,可参考《后汉书》等典籍。
谙练把拱保庸被里璧立不郎不秀操笔单父称寃触啮摧折大直若诎得国电跃都纻度日如年烦恶废着府堂赶趟感应电流公计宫监秏乱鸿龙皇业秽裂枷项经塔卷勇空衔孔子庙堂碑劳顿流行性龙舰旅主迷迷愣愣缗襁宁岁凝竚骈趾贫液仆夫蕲州鬼绕梁遏云舍筏谁逻恕己及人松香停睛痛絶通俗读物透息土羵尾巴僞缪五方县薄仙经暇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