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字定罪。《元典章新集·刑部·俞盗诸例》:“放偷盗十贯以上,再犯,首从贼徒,亦合依上例计赃,刺断流配,所据偷盗头口赔赃。”
“刺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刺断(拼音:cì duàn)主要指刺字定罪,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形式,即在犯人面部或身体刺字(又称“黥刑”)并判决相应罪名。例如《元典章新集·刑部·俞盗诸例》记载:“放偷盗十贯以上,再犯,首从贼徒,亦合依上例计赃,刺断流配”,指对盗窃犯刺字后流放。
刺(cì)
断(duàn)
字面组合义
历史背景
刺字刑罚常见于宋元时期,用于标记盗窃、流放等罪行,兼具羞辱与警示作用。
“刺断”以刑罚含义为主,需结合语境理解。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达中。如需考证具体案例,可参考《元典章》等古籍。
刺断是一个动词词组,意思是用刀、剑、刀具等物件把物体切割成两段或多段。
刺断的拆分部首为刀(刂)和断(断),笔画数为7画。
刺断一词的来源,刺指用尖物刺入,断指物体受力而断裂。两者组合而成的刺断,形象地描述了对物体进行切割、分离的行为。
刺断的繁体写法为「刺斷」。
古时候「刺断」的写法可能略有变化,但基本上与现代汉字写法相似,也是由「刀」和「断」两个部分组成。
1. 他一刀刺断了绳子,将人救了下来。
2. 铁器磨损严重,容易在使用时刺断。
刺断可以与许多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刺破、刺伤、刺穿等。
刺断的近义词有切割、割断、断裂等。
刺断的反义词可以是连接、连接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