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代称离都城三百里的地域。《周礼·地官·载师》:“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贾公彦 疏:“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者,谓天子大夫各受采地二十五里,在三百里之内也……名三百里地为稍者,以大夫地少,稍稍给之,故云稍也。”
“稍地”是古代周代地理制度中的专有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稍地”指周代都城(王畿)外方圆三百里的地域。这一区域属于天子大夫的封地采邑,用于行政管理。
词源与历史背景
行政划分意义
周代将王畿周边按距离划分为不同区域(如甸地、稍地、县地等),其中“稍地”属于次级行政单位,兼具农业与政治功能,体现分封制度特点。
「稍地」是一个意思十分丰富的词汇,它可以用作动词、名词以及副词。作为动词时,表示稍稍停下或稍微停留,给人一种短暂的缓慢感。作为名词时,表示停顿、间歇的状态或地点。作为副词时,表示稍微、稍稍。
「稍地」的左边部首是「⺖」(豆),右边部首是「土」。总共有9画。
「稍地」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稍」的意思是稍微,「地」的意思是地方。在古代,人们在行进过程中需要休息或逗留一会儿时,就用「稍地」来描述这个短暂的停留。
「稍地」的繁体字为「稍地」。
在古时候,「稍地」的写法有所不同。其中「地」的上面有一个点,表示停歇在地上的意思。这种写法也更加表现出古代人的书写风格。
1. 他稍地停下来,喘了口气。
2. 请你在这里稍地等一下,我马上回来。
稍息、稍加、稍等、稍慢、稍纵即逝
暂停、停留、歇脚、停息
连续、继续、持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