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榖皮纸。《旧唐书·萧倣传》:“初从父南海,地多榖纸, 倣 敕子弟缮写缺落文史。”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楮》﹝集解﹞引 陶弘景 曰:“南人呼榖纸亦为楮纸。”
“榖纸”是古代一种以楮树(又称榖树)皮为原料制作的纸张。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榖纸即“榖皮纸”,因以楮树(学名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的树皮纤维制成得名。其名称中的“榖”与“楮”在古代植物分类中常互通,如《本草纲目》提到“南人呼榖纸亦为楮纸”。
历史文献记载
用途与特性
榖纸质地坚韧,适合书写和印刷,古代常用于重要文书、医学典籍的抄录,兼具实用性和文化价值。
榖纸是古代造纸工艺的产物,体现了植物纤维利用的传统智慧。其名称、原料及用途在《旧唐书》《本草纲目》等文献中均有佐证。
榖纸(读音:gǔzhǐ),指的是古代用于包装货物和其他物品的纸张。这些纸张通常由细长的竹细丝或草细丝编织而成。榖纸的主要特点是轻盈且具有一定的韧度,能够有效保护货物不受损。
榖纸的拆分部首为木(mù)和纟(sī),分别代表着木头和纤维。其拆分笔画为11画。
榖纸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贸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榖纸来包装和保护他们的货物。因为榖纸使用天然材料制成,所以价格相对较低,逐渐成为古代商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繁体字中,榖纸的写法为穀紙。
古代汉字对榖纸的写法有所不同。在《说文解字》中,榖纸的写法为「榖紙」。此外,在《康熙字典》中,榖纸的写法为「穀紙」。这些写法仍然反映了榖纸在古代的使用和重要性。
1. 商队把货物包裹在榖纸里,这样可以保证它们不受损。
2. 古代人们在市场上使用榖纸来包装商品,以方便携带和交易。
3. 这块榖纸质量很好,可以重复使用多次。
组词:榖纸袋、榖纸箱、榖纸绳。
近义词:竹纸、藤纸、草纸。
反义词:铁皮、塑料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