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 沮 漆 。” 朱熹 集传:“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絶,至末而后大。以比 周 人始生於 漆 沮 之上,而 古公 之时其国甚小,至 文王 而后大也。”后以“瓜緜”喻子孙昌盛。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韵》:“宗亲成蔕固,国祚等瓜緜。”
“瓜緜”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出自《诗经·大雅·緜》首句“緜緜瓜瓞,民之初生”,以藤蔓结瓜的意象映射周人从弱小到强盛的历史进程,后成为中华文化中“生生不息”的经典象征。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诗经》相关注疏。
《瓜緜》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瓜瓴,指用来盛装酒的器皿”。
《瓜緜》这个词的部首是“瓜”(瓜字的瓜部)和“糸”(糸字的糸部),总共有12个笔画。
《瓜緜》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国风·秦风·瓜瓞》一诗之中,古人用来形容酒器上刻有葫芦图案的成对的横手(即瓜緜)。
《瓜緜》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瓜緜」。
在古代汉字中,瓜緜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瓜緜的古字形写作「瓜繩」,并标注「或作瓜緜」。
古诗《诗经·国风·秦风·瓜瓞》中有一句:“瓜瓞绵绵,云服程程。”,其中“瓜瓞”就指的是酒器上镂刻的葫芦图案。
没有常见的与《瓜緜》相关的组词。
《瓜緜》的近义词可以是「瓜瓴」,反义词则没有特定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