畎戎的意思、畎戎的详细解释
畎戎的解释
即 犬戎 。《汉书·匈奴传》“ 周 西伯昌 伐 畎夷 ” 唐 颜师古 注:“ 畎夷 ,即 畎戎 也,又曰 昆夷 ……亦曰 犬戎 也。”参见“ 畎夷 ”、“ 犬夷 ”。
词语分解
- 畎的解释 畎 ǎ 田地中间的沟:畎渎。畎亩(田间,田地)。 笔画数:; 部首:田; 笔顺编号:
- 戎的解释 戎 ó 古代兵器的总称。 军队,军事:兵戎。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戎装。戎马。 古代称兵车:御戎。 大:戎功。 称(方言,音如“农”):“戎有良翰”。 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西戎。戎狄。 姓。 笔画
专业解析
畎戎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地理名词,特指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犬戎”,其含义可从字源与文献记载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
畎(quǎn)
- 本义指田间小水沟,《说文解字》释:“畎,水小流也。”
- 通假为“犬”,《史记·匈奴列传》载:“周西伯昌伐畎夷氏。”司马贞《索隐》注:“畎夷即犬戎。”
-
戎(róng)
- 泛指古代西部少数民族,《尔雅·释地》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 引申为兵器或军事,如《礼记·王制》云:“西方曰戎。”
组合释义:“畎戎”即“犬戎”,因部分文献以“畎”通“犬”得名,指活动于陕甘一带的游牧部族。
二、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
与周王室的冲突
《史记·周本纪》载:“幽王宠褒姒,烽火戏诸侯。申侯怒,与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 犬戎灭西周一事标志其势力强盛。
-
地理分布
《后汉书·西羌传》记:“犬戎居泾渭之间(今陕西关中),秦逐之,迁于太原。” 其活动范围随中原王朝征伐而北移。
-
文化特征
唐代杜佑《通典·边防典》描述:“犬戎,古西戎别种……以畜牧射猎为业,无城郭。” 反映其游牧生活形态。
三、现代学术界定
学界普遍认为“畎戎”是商周时期活跃于西北的戎狄分支,与猃狁、羌人等族群存在交融。其名演变体现古代汉字通假现象(如“畎”通“犬”),亦反映华夏族群对异族的称谓特点。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 《尔雅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 《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
- 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
-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注:因“畎戎”属冷僻古语,现代词典释义较少,以上解析综合字源、史籍及学术研究,未引用网络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畎戎”是中国古代对西北部族“犬戎”的别称,属于戎人的一支。以下为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读音:quǎn róng(拼音),结构为“畎(左右结构)+戎(半包围结构)”。
- 释义:即“犬戎”,最初指殷周时期活跃于西北的游牧民族,后扩展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2.历史背景
- 地理位置:主要分布于今甘肃静宁一带(威戎镇为都城所在地),属西戎分支。
- 重大事件:周幽王曾因犬戎入侵被杀,导致西周灭亡,秦国因此崛起。
- 名称演变:在不同文献中又称“畎夷”“昆夷”“绲夷”等,可能与部族分化或音译差异有关。
3.文化与文献记载
- 蔑称使用:唐代诗人杜甫、薛逢等曾用“犬戎”代指吐蕃等少数民族,带有贬义色彩。
- 史书记载:《左传》《史记》《汉书》等均提及犬戎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如“周西伯昌伐畎夷”。
4.相关争议
- 部分现代学者认为“犬戎”可能与古代游牧民族对犬的图腾崇拜有关,但尚无定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活动或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可参考《史记·匈奴列传》及《汉书》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柏成子高班白边附並頭丙种射线不速之客柴积镵鼎鲳鱼阐抉抄扎楚腰卫鬓次第寸口倒影钓奇缔搆断乎咄嗟之间多罗鹅眼钱繁俗分歧点供唱钩鞶贯札桂管布顾慕皇德幻影混澒伙房简版假若居身据险剀易焜燿刘桢马蠲慕远屏星青草起死回骸三献官伤锦双栖疏漏説不上来疏疏朗朗天假天晓得跳挞吐心吐胆挽强卫道士遐传跭线溜仙姿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