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慰怜惜。《诗·大雅·常武》“不留不处” 唐 孔颖达 疏:“由弔愍其民,故不久留处而扰乱之。”
"吊愍"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吊"和"愍"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侧重于表达对他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哀悼与怜悯。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吊"本义指对有丧事或遭遇灾祸者进行慰问(如"吊唁"),引申为对不幸的悲悯;"愍"(音 mǐn)通"悯",意为哀怜、痛惜。《汉语大词典》将"吊愍"释为"哀怜抚恤",强调对受难者的情感共鸣与关怀。例如《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郡民饥荒,逊开仓谷以振贫民……躬自吊愍,恩惠甚著",指陆逊亲自抚慰灾民并施以救济。
源自甲骨文,象形为"人持弓"(一说为"缢"形),后演变为"悼念死者"之意。《说文解字》:"问终也",即慰问丧家。引申为对一切不幸的悲悯,如"形影相吊"(形容孤独无依)。
《说文解字》:"痛也",指内心伤痛。古籍中多表深切同情,如《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王逸注:"愍,忧也"。与"悯"互通,如《孟子·公孙丑上》:"悯其憔悴"。
"郡民饥荒,逊开仓谷以振贫民……躬自吊愍,恩惠甚著。"
此处"吊愍"指陆逊亲自抚恤灾民,体现统治者对百姓疾苦的体恤。
"乡里吊愍,赙赠甚厚。"
描述乡邻对孝子丧亲的哀悼与物质资助,凸显社会关怀。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见,多见于研究古籍或历史文本。其含义可参考以下权威辞书:
释"吊愍"为:"哀怜抚恤",并引《三国志》为例证。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5450-6)
"愍"字条下注明通"悯",释义包含"哀怜、忧伤";"吊"字条释"慰问丧家或受难者"。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595-3)
说明:因"吊愍"属生僻古语,暂未找到可公开访问的权威在线词典链接。建议查阅上述纸质辞书或专业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获取原始文献例证。
“吊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吊愍”读作diào mǐn,意为抚慰怜惜,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怀。该词由“吊”(慰问)和“愍”(怜悯)组合而成,强调通过安抚行为传递怜悯之情。
二、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常武》的注解。唐代孔颖达在疏解“不留不处”一句时提到:“由吊愍其民,故不久留处而扰乱之。” 此处指周宣王因体恤百姓,不长期驻军扰民,体现了“吊愍”在政治治理中的运用。
三、用法与语境
“吊愍”多用于书面语境,常见于古籍或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中,表示上位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或对受难者的哀悼与安抚。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可通过其构成字“吊”“愍”理解词义。
四、注意点
部分网络资料(如)混入了无关内容(如轴承型号),需结合权威来源甄别。建议优先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进一步考证。
百物百无所成本土鼻镜冰桥波画长跑蝉佩吃亏充咽葱曚帝阊低睡恩诏返迹風風魔魔伏女改年干号高牙割胶钩谶古常贵体江娥絜齐锦文寖息矜炫极为抉耳亢宗子连艘廉远堂高骆驼绒垆肆峍兀律服谩不经意门客偭背呐钝片辞桥肚鞘子切字清老亲舆缺限山寿声技勝似世宝视保司造厅房偷风渭浊泾清屋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