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小能飞的生物。《庄子·胠箧》:“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 成玄英 疏:“附地之徒曰喘耎,飞空之类曰肖翘,皆轻小物也。” 隋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 殷 网既开,肖翘咸遂其所。” 唐 陆龟蒙 《萤》诗:“肖翘虽振羽,戚促尽疑冰。” 清 龚自珍 《壬癸之际胎观第一》:“我光照日月,我力造山川,我变造毛羽肖翘。”
“肖翘”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肖翘(拼音:xiāo qiào)指细小能飞的生物,多用于形容昆虫等轻小生物。例如《庄子·胠箧》中提到“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成玄英注解为“飞空之类曰肖翘,皆轻小物也”。
经典文献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胠箧》,描述微小生物因环境变化失去本性。唐代陆龟蒙在《萤》诗中写道“肖翘虽振羽,戚促尽疑冰”,以“肖翘”代指萤火虫,突出其纤细轻盈的特性。
古代注解
成玄英(唐代道家学者)在《庄子疏》中进一步解释:“附地之徒曰喘耎,飞空之类曰肖翘”,将“肖翘”与地面爬行的小虫区分,强调其飞行能力。
“肖翘”是古典文献中的特定词汇,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纤细、能飞的特点。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文学或学术讨论中。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庄子》及历代注释。
肖翘指的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像翘曲的样子。
肖翘的部首是“肉”,共有12个笔画。
肖翘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最初,汉字是以象形符号的形式出现的,肖翘即为描绘一种物体弯曲或翘起的形状。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化为现代中文汉字,肖翘成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并且可以用来形容像翘曲的物体。
肖翘的繁体字为“銷翹”。繁体字在中国台湾地区和香港以及一些华人社区中仍然广泛使用。
在古代,肖翘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对于汉字的古代写法记录有限,难以确认肖翘在古代是如何书写的。
1. 这支笔太硬,写起来感觉像肖翘了一样。
2. 她的眉毛弯曲得有些肖翘,看起来很可爱。
肖翘可以进行组词,例如:肖翘状、肖翘弯、肖翘的线条。
类似于肖翘的词语包括:曲线、弯曲、弯折。
与肖翘相反的词语为:直线、平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