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正的意思、规正的详细解释
规正的解释
(1) [admonish]∶规劝改正
互相规正
规正风俗
(2) [clear and neat]∶规整
他们围坐成一个不很规正的圆圈
(3) [etiquette;amenity] 〈方〉∶规矩
详细解释
(1).规劝匡正。《左传·襄公十四年》“大夫规诲” 晋 杜预 注:“规正諫诲其君。”《南史·孔奂传》:“ 奂 在职清俭,多所规正, 宣帝 嘉之。”《说郛》卷六6*四引 元 冯梦周 《续积善录》:“今子弟之失其大者有三:自少即思衣服之鲜华,饮食之丰美,惟利己之娇惰安逸,而不恤人之规正,一也。” 老舍 《赵子曰》第十九:“亲热的时候呢,也别忘了互相规正;冷淡的时候呢,也不必彼此怨谤。”
(2).校正,改正。《新唐书·儒学传上·曹宪》:“ 煬帝 令与诸儒譔《桂苑珠丛》,规正文字。”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丝纶簿》:“然代言视草,尚须存藳,岂有圣断处分,寄草创於近弼,而条拟本案不留一字,他日谁为将顺,谁为规正,又从何辨之?”
词语分解
- 规的解释 规 (規) ī 画圆等的仪器:圆规。两脚规。 法则,章程,标准:规则。法规。常规。清规戒律。 格局,范围:规模。 相劝:规尽力。规谏。规正(a.规劝,匡正;b.整齐;c.规矩)。规勉。 谋划:规划。规约。 笔画数:; 部首:见; 笔顺编号:
- 正的解释 正 è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峮 )。正襟危坐。 合于法则的:正当(刵 )。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恰好:正好。正中(恘 )下怀。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他正在开会。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正面。正本。 纯,不杂: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改去偏差或错误: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图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规正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规正"是一个汉语动词,其核心含义是使合乎规范或标准;矫正、匡正。它强调通过干预或指导,使事物从不规范、不端正的状态恢复到正确、合乎规矩的状态。
从权威汉语词典的角度,其释义可归纳为:
- 矫正,使端正: 指对不符合规范、标准或道德要求的行为、事物进行纠正,使其回到正确的轨道或形态上。例如,规正姿势、规正行为、规正社会风气。
- 使合乎规范或法度: 强调依据一定的准则、规矩或法律条文来调整和约束,使之符合既定的要求。例如,规正制度、规正礼仪。
权威引用参考: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493页) - 该词典是汉语规范化的权威工具书,其对“规正”的释义为:“矫正;使端正:~姿势。”
- 李行健 主编. (2010).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第2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语文出版社. (第491页) - 该词典同样具有权威性,释义为:“使合乎规范或法度:~制度 | ~行为。”
-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1993).汉语大词典 (第九卷).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第138页) - 这部大型历时性语文词典提供了更丰富的解释和例证,释义包括“规劝匡正”、“矫正,改正”等,并引用了《晋书·刘毅传》等古籍中的用例:“规正王室。”
网络扩展解释
“规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含义
-
规劝改正
指通过劝告、引导使对方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例如:“互相规正”“规正风俗”()。该词在古籍中常见,如《南史》提到孔奂在职时“多所规正”,即通过劝诫纠正不正之风()。
-
规整、整齐
形容事物排列或形态符合规范、秩序。例如:“围坐成一个不很规正的圆圈”()。
二、详细解析
-
历史用法
- 匡正与整顿:早期多用于政治或道德层面,如《新唐书》记载曹宪等人“规正文字”,指校正文字错误()。
- 制度规范:明代文献提到“规正”可指对制度或行为的修正,如“条拟本案不留一字,谁为规正”()。
-
现代用法
- 人际交往:如老舍在《赵子曰》中写道“互相规正”,强调朋友间的善意提醒()。
- 社会场景:多用于描述对风俗、秩序等的整顿,如“正己及人见慎微”等例句()。
三、使用建议
- 语境区分: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涉及行为修正,取第一义;若描述形态整齐,取第二义。
- 适用场景:适合正式场合或书面表达,如公文、学术讨论等()。
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迸发不爽毫发谄祭驰辞鸱革春藉點累顶梁骨枙臬放懒芳洌访贫问苦服朞頫领工读教育犷狠火硝焦迫洁身自爱极冠禁察经筵卷舒俊宕俊选鞠院旷日劳臣敛思料虎须理该领路轮周蕄蕄南面蟠委错紾青炬讪讥烧劫仕宦疏从姝好私廐松光搜劫天地长久通舄頽岸驼囊洼窞往代微赜温陶无学五犹乌蠋响彻云表相验辖下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