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舄的意思、通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舄的解释

谓两柱同一基石。《墨子·备城门》:“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 孙诒让 间诂:“ 苏 ( 苏时学 )云:四植即四柱,舄同磶,柱下石也。 詒让 案:通舄,谓两植同一舄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各地风俗相通、彼此交融的状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用以描述不同地域间文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与一致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构词:

    • 通:本义为通达、贯通、没有阻碍。引申为普遍、共通、相互往来。
    • 舄 (xì):本义指古代一种双层底的鞋(复底曰舄)。在古代文献中,“舄”常假借为“潟”(xì),指盐碱地。但更重要的是,“舄”是“鹊”(què)的古字或通假字,指喜鹊。
    • “通舄”:这里的“舄”取其“鹊”的含义。“通鹊”或“通舄”并非指鹊鸟本身通行,而是取其象征意义。古人认为鹊鸟的鸣叫或出现具有预示性,且鹊鸟分布广泛,故“通舄”引申为(某事物或现象)像鹊鸟一样普遍出现、通行各地,进而特指各地的风俗、习惯彼此相通、相似或交融。
  2. 核心词义: “通舄”的核心意思是“风俗相同”、“习俗相通”。它描述的是不同地区之间,在文化习惯、生活方式上存在共同点或相互影响,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3. 文献佐证与权威解释:

    •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沂、泗水以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然则通舄一也。”此处“通舄一也”意为(尽管各地产业侧重不同)但风俗是相通的。
    •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通舄”的注解是:“舄音昔,与‘鹊’同,又作‘潟’。言通之如一,无有差异也。”此注明确指出“舄”通“鹊”,并解释“通舄”意为“通之如一,无有差异”,即相通一致,没有差别。
    • 清代学者郭嵩焘在《史记札记》中也引用了司马贞的解释,认同“通舄”即“通鹊”,指风俗相通 。
  4. “通舄”是一个源于《史记》的古语词,意指各地风俗、习惯彼此相通、交融一致。其构词理据是利用“舄”(鹊)的普遍性来比喻风俗的共通性。理解该词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舄”在此处通“鹊”,取其象征意义,而非指鞋子或盐碱地。其使用语境多用于描述广阔地域内文化习俗的趋同现象。

网络扩展解释

“通舄”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和语境进行解释,主要涉及建筑与服饰两类释义:

一、建筑术语(出自《墨子》) 根据《墨子·备城门》记载,“通舄”指古代城防建筑中两柱共用同一基石的构造方式。原文描述“楼四植,植皆为通舄”,孙诒让注解为“两植同一舄”,即四根立柱两两共用基石(磶),这种设计可能用于增强建筑稳固性。

二、服饰相关(“舄”的本义) “舄”本指古代加木底的礼鞋,具有防潮功能,多为贵族穿着。如《周礼》记载“赤舄黑舄”代表不同等级的礼仪用鞋,后引申为鞋的通称。但此义项与“通舄”无直接关联,需注意语境区分。

补充说明: 当前“通舄”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若需深入考据,建议查阅《墨子》原典注疏或建筑史专著,并注意辨别网络资料权威性(如标注为低权威性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克苏姆王国案队百孔千疮白粥帮耧背暗投明弁勇别区冰稼徜徉廛人丑末词言蹙土黨伴顶马动黏斗纸牌昲悦风张风势风枝富民渠供飨古假韩信怀冰祸福有命镬索火纸笺牍积氛积淖戟幢麇至沓来鑛穴览究冷锻裂绝六瑚毛毛虫没什么密牒棿拟盘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贫嘴披亚诺奇宕青绂僧庵诗体水晶盘私越炭精棒投石頽叠韡华吻合武功乌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