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指坏劫(世界毁灭)时的大火灾。 唐 宋之问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2).泛指火灾。 唐 张谓 《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诗:“金园宝刹半 长沙 ,烧劫旁延一万家。”
“烧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佛教“坏劫”阶段(世界毁灭时期)发生的大规模火灾。根据佛教世界观,世界经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坏劫”时会出现水、火、风三灾,其中“烧劫”特指毁灭一切的劫火。
文学引用示例:
唐代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中“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一句,即以“烧劫”暗喻佛教世界观中的劫难。
后引申为对大规模火灾的文学化描述,常见于古籍。如唐代张谓《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中“烧劫旁延一万家”,即用“烧劫”形容火灾蔓延的惨状。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古典文献或宗教语境中。其结构由“烧”(燃烧)与“劫”(劫难)组合而成,凸显灾难性破坏的意象。
《烧劫》是一个多义的词语,它既可以指火灾的烧毁,也可以用来形容劫掠抢夺的行为。具体含义视语境而定。
《烧劫》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火”和“劫”,其中,“火”是指火灾的意思,而“劫”则表示抢劫、劫掠的意思。
根据拆分的部首和笔画,可以得出该词的总笔画数为9。
《烧劫》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火灾和战争等破坏性事件较为频繁,因此形成了对于烧毁和抢劫的词语描述。
《烧劫》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燒劫」。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烧劫」这个词的字形可能与现代稍有差异,但基本上仍然保持了「火」和「劫」这两个部首的结构。
1. 战争期间,城市遭受了无数次烧劫。
2. 她家被邻居烧劫一空,一切痛心至极。
烧毁、劫掠、烟烧火燎。
焚烧、劫夺、洗劫。
重建、保护、救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