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之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 汉 制,朝廷对大僚重臣于本官之外加赐名号,而实无官守。 魏 、 晋 、 南北朝 因之。 隋 代始定散官之制。 唐 、 宋 、 金 、 元 因之。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等;武散官有骠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国将军等。其品秩之高下,待遇之厚薄,各代不一。《隋书·百官志下》:“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 宋 陆游 《<施司谏注东坡诗>序》:“ 东坡 盖尝直史馆,然自謫为散官,削去史馆之职久矣。” 清 李赓芸 《炳烛编·金石萃编苻璘碑跋误》:“朝议大夫者,散官。”参阅《通典·职官十六》。
散官是中国古代官员体系中一种特殊的官职形式,其核心特征为“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主要作为等级称号或荣誉头衔存在。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散官与职事官相对,指仅有官衔但不负责具体政务的职位,多用于表彰功勋或调节官员待遇。例如,唐代的“光禄大夫”、宋代的“开府仪同三司”均属此类。
历史演变
功能与意义
与职事官的区别
|类别 |散官 |职事官 |
|----------|------------------------|------------------------|
| 职责 | 无实际职务 | 有具体政务 |
| 作用 | 标示等级、待遇 | 行使行政权力 |
| 授予对象 | 功勋官员、退职者等 | 实际任职者 |
代表性例子
需注意,明清时期散官制度逐渐衰落,官员待遇主要依据实际职事官品级。以上信息综合自多部古代典制文献及权威辞书解释。
散官是指官员的职务是散级或副职的官员。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员的职位按照等级划分,有正职和副职,而散官就属于副职的一种。
散官的拆分部首是⺳,拼音为shao,意为勹。散官的总笔画为12画。
散官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古代的官吏制度中,除了正式的职务外,还有一些副职称为散官。这些散官相对职权较小,地位较低,但仍然在政府机构中承担一定的职责。
散官的繁体字为「散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散官的写法并没有明确标准。因为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古人在书写散官这个词时,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字形。然而,无论字形如何变化,字义仍然保持不变。
1. 被罢免的官员被调到散官职位,权力大幅缩减。
2. 他曾在朝廷做过散官,后来因功被提拔为正职官员。
组词:散职、官员、等级
近义词:副官、副职
反义词:正官、主职
百穴珠宝树边邦撑抵大箛凋伤帝徽东兔西乌反物质丰满服翼篙工梗草更漏子管乐器黑盏会杂甲牀儆急救困扶危疴恙宽洪海量硱硱困阻离身陆径脉诊满鼓鼓猫儿窝盟祝扪涉弥蔓嫫姑批倾清濆祈年观雀目鼠步镕钧桑间之音桑蟃缫席少头缺尾沙盘世耳瘦筇书课琐贱速食店腾迁挑剜脱盲王所文弛武玩挝乖掀舞闲燕宪掾销衅下三流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