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论的意思、诡论的详细解释
诡论的解释
谬论,欺世之论。 南朝 宋 谢庄 《索虏互市议》:“交易爽议,既应深杜;和约诡论,尤宜固絶。”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四:“大言滔天,诡论灭世,盖指 介甫 也。” 梁启超 《菲斯的人生天职论述评》:“而投时翫世者流,或反乘弱瑕以骋诡论。”
词语分解
- 诡的解释 诡 (詭) ǐ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怪异,出乎寻常: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责成: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
- 论的解释 论 (論) ù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专业解析
诡论(guǐ lùn)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下:
一、定义与词源
诡论指表面矛盾、违反常规逻辑,实则蕴含深层哲理的论述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悖论式表达揭示事物本质的复杂性。词源可追溯至:
- “诡”:本义为“责成”“违背”,《说文解字》释为“责也”,引申为奇异、非常规(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 “论”:指分析判断事理的言论(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
二、语义特征
- 形式矛盾性
表面逻辑自相矛盾,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体现认知与表达的辩证关系(来源: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 深层真理性
矛盾背后暗含超越常规的洞见,如“大音希声”揭示至臻之境常超越感官认知(来源: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商务印书馆,2003年)。
三、近义词辨析
- 悖论(bèi lùn):侧重逻辑矛盾,如“说谎者悖论”,多用于形式逻辑领域(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诡辩(guǐ biàn):含贬义,指故意用似是而非的论证混淆是非(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四、应用场景
常见于哲学典籍(如《庄子》“方生方死”)、文学修辞(如鲁迅《野草》中矛盾修辞),以及禅宗公案(如“非风非幡,仁者心动”)等(来源: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权威参考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
-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商务印书馆,2003年。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 钱钟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网络扩展解释
“诡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层解释:
一、日常语境中的含义
指诡辩或欺世的言论,具有贬义色彩。
- 核心定义:指违背常理、逻辑的谬论,或带有欺骗性质的言论,常用于批判不实观点。
- 例如: 提到“诡谲的言论”,如“他以诡论煽惑群众”。
- 历史渊源:该用法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如南朝谢庄《索虏互市议》中的“和约诡论”,以及梁启超对“诡论”的批判。
二、哲学与逻辑学中的含义
指自相矛盾的命题或论证,表现为“似非而是”或“似是而非”的逻辑悖论。
- 典型特征:表面看似合理,实则内在矛盾,例如“说谎者悖论”(如“我在说谎”这句话的真假无法判定)。
- 学术意义:这类命题常被用于探讨逻辑、语言和真理的边界问题。
补充说明
- 词源:繁体为“詭論”,拼音为“guǐ lùn”。
- 使用场景:日常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学术领域则需结合具体理论分析。
若需更深入的逻辑学案例或历史文献考据,建议参考权威哲学辞典或学术论文。
别人正在浏览...
变见跛蹇惨淡经营成戒得间雕翮扼吭拊背风尘之变丰劲風團好多贺问鸿渚坏嘎嘎花九锡换装会昌火纸煤降宥角仗杰魁积靡旌旝精愞矜嗟金屈卮鸠七咤鞠歌行拘管隽造亢山苛吏跨屋愧痛酹祭联边脸软六徵鲁禽铆钉马蚿秘辛迷踪拳粘土窃虫揉蓝蠕簇摄次鲺类守身如玉説戒孙弘孙接特杀挺刑童子团危途渥润下室锡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