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毗尼的意思、毗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毗尼的解释

佛教语。梵语vinaya的译音。又译作“毗奈耶”。意为律。《楞严经》卷一:“严浄毗尼,弘范三界。” 唐 颜真卿 《抚州戒坛记》:“学徒虽增,毗尼未立。”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大师多毗尼著述,谓之‘律虎’。” 明 屠隆 《昙花记·夫人内修》:“莲臺宝刹新构起,云冠严浄毗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毗尼是佛教术语,专指佛陀为弟子制定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即佛教戒律体系的总称。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1. 基本释义:戒律之总名

    “毗尼”是梵语Vinaya 的音译,意译为“律”或“调伏”。在汉语词典释义中,它首要指代佛陀为约束僧团秩序、规范僧尼行为、调伏烦恼恶业而制定的一系列戒条和规章制度。其根本目的是引导修行者断恶修善,趋向解脱。

    来源:《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2. 词源学释义:调伏与灭

    从词源学角度,“毗尼”(Vinaya)一词在梵语中含有“调伏”、“惩戒”、“灭”(指灭除过失)之意。这反映了戒律的双重功能:一方面通过具体戒条“调伏”修行者的身口意三业,使其行为符合正道;另一方面,通过遵守戒律来“灭除”因违反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过失与罪业,维护个体与僧团的清净。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

  3. 延伸释义:律藏与学处

    “毗尼”在广义上也常用来指代记载这些戒律的佛教典籍,即“律藏”(Vinaya-piṭaka),它是佛教三藏(经、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可具体指代构成戒律体系的基本单位——“学处”(Śikṣāpada),即佛陀针对具体行为所制定的每一条戒规。

    来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三藏法数》(明代一如法师等编)

在汉语佛学语境下,“毗尼”是一个核心概念,特指佛陀所制定的、用以规范僧伽生活和修行实践的整套戒律体系,其本质在于调伏身心、断恶修善、维护僧团和合清净,是佛教修行者(尤其是出家众)必须学习和持守的根本准则。

网络扩展解释

“毗尼”是佛教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明确指向:

  1. 基本含义
    该词源自梵语“vinaya”的音译(又译“毗奈耶”),意为佛教的戒律,特指僧团内部的行为规范与修行准则。例如《楞严经》提到“严浄毗尼,弘范三界”,即强调通过戒律净化修行。

  2. 词源与演变

    • 原意与“律”直接相关,唐代颜真卿《抚州戒坛记》中“毗尼未立”即指戒律尚未确立。
    • 部分文献(如)提到其引申为“事物相似”,这可能是词义在特定语境下的扩展,但并非主流用法。
  3. 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佛教经典和修行讨论中,如描述僧团戒律体系(如“毗尼著述”指戒律相关著作)或圣地建设(如尼泊尔蓝毗尼的佛教项目)。

  4. 相关概念
    常与“弘范三界”“戒坛”等佛教术语关联,体现戒律在修行中的核心地位。

毗尼的核心含义是佛教戒律,属于梵语音译词,需结合具体佛教文献理解其深层内涵。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楞严经》或唐代佛教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醴秉钧衡丳脨床裙出兵春桂黜奢崇俭翠莲打彩打字机蠹横鹅群愕眙翻旧账凤啭佛迹改日高格燋夭截断经画精料金光仅容旋马谨小慎微金鹦鹉酒翁九子山济危倦路秬鬯撂下脸凌历陵园隆泰露花风絮麦秀名德重望碰硬侨寄法乞活顷听桼政衽席无别软叽叽扇天卜生各札胜事时激死不悔改私诉四游妥确脱颖囊锥望鱼唯心史观无功乡弦而鼓之闲美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