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契合。 三国 魏 曹植 《玄畅赋》:“上同契於 稷卨 ,降合颖於 伊 望 。”《晋书·宣帝纪》:“岂非忠诚协符,千载同契,俾乂邦家,以永厥休邪!” 宋 秦观 《王朴论》:“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契。”
(2).犹同志;同心。 晋 陆机 《赠顾令文为宜春令》之四:“比志同契,惟予与子。”《太平广记》卷三六○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丁譁》:“繾綣覯良宵,千载结同契。”
“同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契合:指思想、观念或行动上高度一致,相互吻合。
例:三国魏曹植《玄畅赋》中“上同契於稷卨”,强调理念的契合;现代例句“一句承诺如同契约般有效”,则引申为精神或规则的统一。
同志/同心:表示人与人之间志向相同、情感相通。
例:晋代陆机诗句“比志同契,惟予与子”,描述志同道合的情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用例或现代造句,可参考来源网页(如、2、4、5)。
同契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口”和“纟”,共有11个笔画组成。
同契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字演变过程。它的繁体字形为「同」+「繁体的契字形」。
在古时候,同契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无法确定具体的古代写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同契的例句:
1. 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心灵契合,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2. 他和公司的使命感产生了真正的同契,因此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使用同契作为部分的词语:
1. 契合:指事物之间的吻合、合适。
2. 心灵契合:指人与人之间思想感受的一致,情感相通。
同契的近义词为“契合”,反义词为“不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