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easy] 因愧疚而内心不安;负疚的心情
疚心的事
负疚;忧心。 晋 潘岳 《秋兴赋》:“彼四慼之疚心兮,遭一涂之难忍。” 宋 苏轼 《再论积欠六事四事札子》:“《书》曰:‘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浙西 灾患,若於一二年前,上下疚心,同力拯济,其劳费残弊,必不至若今之甚也。”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八十:“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
疚心(jiù xīn)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过失或错误而产生内心的愧疚、自责与不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意义,并引用权威来源:
愧疚于心
指因自身行为不当或未能尽责而感到内心不安。
例:《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内心感到惭愧不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字形与字源
来源: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年影印本.
儒家伦理的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疚心”与道德自省紧密关联。如《论语·颜渊》中“内省不疚”强调自我反省以求心安,反衬“疚心”即道德缺失后的心理负担。
来源: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2009.
古今用法对比
来源: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99.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因过失而内心痛苦不安。” 强调过失与心理痛苦的因果关系。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4.
链接:www.hanyudacidian.cn(官网电子版)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释义为“因对不起别人而内心惭愧”,突出人际关系的道德约束。
来源: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疚心”更侧重持续性的内心煎熬(如“夙夜疚心”),而“愧疚”多为即时性情绪反应。
附:参考链接
楷体加注:现代语境中,“疚心”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表述,如“事母至孝,未尝疚心”,体现对道德标准的自我审视。
“疚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指因愧疚、自责或过失而产生的内心不安或负罪感。这种情绪常伴随懊悔、忧心等心理状态,使人难以获得内心平静。
通过古典文献和现代例句可见,“疚心”既可用于日常情感表达,也承载了中文语境中的道德反思内涵。
挨边白饭掰腕子班朝豹钱裱背铺不彀乘利席胜淳慤惙怛伤悴刀笔讼师澄澄踶啮东易斗绝一隅恩纪耳光甘柘哥巴文宫寺钩挽孤根诡毳殊章归敬河目合杂鸿案诙谑践土食毛娇憨骄很计画挤拥军哗军幕刻陗贶室刳舟剡楫烂红岭僥隆波默会目无王法陪装且使清銮启四体驱捉人模狗样乳雏尚志神检舍生忘死狮弦收缭数黄道白题说狪狪头痒搔跟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