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箘簬 ”。亦作“ 箘露 ”。美竹;箭竹。《书·禹贡》:“惟箘簵、楛,三邦底贡厥名。” 蔡沉 集传:“箘簵,竹名……盖竹之坚者,其材中矢之笴。”《淮南子·兵略训》:“夫栝 淇 卫 箘簵,载以银锡,虽薄縞之幨,腐荷之矰,犹不能独射也。”《淮南子·本经训》:“是以松柏箘露夏槁,江河三川絶而不流。” 庄逵吉 注:“箘露之露当作簬。” 汉 刘向 《说苑·正谏》:“ 荆文王 得如黄之狗,箘簬之矰,以畋於 云梦 。” 唐 李德裕 《怀鸮赋》:“我乐遐深,幽居北岑,积杉松之翠靄,蔽箘簵之清阴。”
“箘簵”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箘簵”指美竹或箭竹,属于竹类植物的一种,常被用于制作箭杆等器物。该词在古籍中可能以不同形式出现,如“箘簬”“箘露”,但核心含义均与竹子的优良品种相关。
箘簵竹质地坚韧,古代常用于制作弓箭、乐器或工艺品,属于较为名贵的材料。例如《楚辞》等文献中提到的“箘簵”可能暗喻高洁、挺拔的品质。
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且现存资料有限,建议参考《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书或专业文献进一步考据。
《箘簵》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指一种古代文具,用于记载和书写。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复合词,分别为箘和簵。
拆分《箘簵》的部首和笔画如下:
箘:竹 + 软冠 + 勾,共14画
簵:竹 + 吕,共15画
《箘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含义源于古人对于记载事物的需求。现代繁体字中,箘被写作「箞」,簵被写作「簬」。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箘簵的字形可能有所变化。根据古籍和铭刻文献的记载,古代的箘簵字形与现代相比可能略有差别,但总体上保持了竹的形状,并加入了一些特定的笔画部件。
1. 春秋时期,箘簵是贵族书写文章的重要工具之一。
2. 这本书中收录了许多古代箘簵上的文字。
根据《箘簵》的意思,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箘帚、箘笼、簵笺、簵案
与箘簵相近义的词语有:
笔砚、卷轴、纸张
与箘簵相反义的词语有:
电脑、键盘、打印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