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腿的意思、裹腿的详细解释
裹腿的解释
[puttee] 绑腿,以窄布条缠绕小腿部裤腿外边,由踝至膝,或用皮革裹住,并用卡子或带子固定的东西
详细解释
(1).即膝裤。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七节:“南方妇女扎裤脚管者不多,到了寒冷时,用装有棉花的直筒式的裹腿(考究的用锦绣)包裹于小腿部分,上有二带系于胫上,在裤子之内覆及足背,也叫做‘膝裤’。”参见“ 膝裤 ”。
(2).缠在裤子外边小腿部分的布条,士兵行军时常用以保护腿部并使步履轻便有劲。 吴组缃 《山洪》二一:“这一天过的是 安徽 队伍,士兵们灰布棉军衣,皮带裹腿都齐整。” 艾芜 《还乡记》:“随便一看,正像一个普通的兵士,穿着短裤,草鞋,脚杆上缠着黄色的裹腿。”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汉望都壁画伍佰八人》:“伍佰著行縢。行縢古称‘邪幅’,即今‘裹腿’或‘绑腿’。”
词语分解
- 裹的解释 裹 ǒ 包;缠绕:裹脚。把这包糖裹好。裹足不前。 夹带;夹杂:不该把次货裹进去卖。好人坏人裹在一起一时分不清。 方言,吸(奶):小孩生下来就会裹奶。奶头被这孩子裹得生疼。 笔画数:; 部首:衣; 笔
- 腿的解释 腿 ǐ 下肢,在脚的上面,在膝上胯下的称“大腿”,在膝下脚上的称“小腿”。腿脚。 器物上像腿的部分:桌子腿儿。 特指经盐腌、洗晒、晾挂等工序加工成的猪后腿:火腿。云腿。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
专业解析
裹腿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词性的词汇,在不同语境下分别作为名词和动词使用。作为名词时,指包裹小腿的布带或护具,常见于传统服饰或功能性装备;作为动词时,表示用布条等材料缠绕小腿的动作。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该词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军事装备记录,用于士兵长途行军时保护腿部。
从文化及实用角度分析,裹腿包含以下三方面内涵:
- 历史军事功能:古代士兵通过缠绕布条增强腿部支撑力,《汉语大词典》提到,这种用法在《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著作中均有体现,例如“兵卒以布帛裹腿而行”。
- 现代防护应用:现代运动医学中发展为弹性护腿,登山、足球等场景用于预防肌肉拉伤,《中国服饰文化研究》记载其材质已从棉布升级为合成纤维。
- 服饰文化延伸:戏曲服饰中的“打裹腿”特指武生绑腿造型,形成独特的舞台美学符号,北京戏曲博物馆藏品中可见清末京剧名角使用过的刺绣裹腿实物。
语言学层面,《普通话基础词汇手册》标注该词属偏正结构复合词,其中“裹”为动作核心,“腿”限定作用部位。方言调查显示,山西、陕西部分地区仍保留“缠裹腿”的民俗说法,指代传统婚嫁服饰配件。
网络扩展解释
“裹腿”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义
- 词义:指用窄布条、皮革等材料缠绕在小腿部位(从脚踝至膝盖)的防护或装饰性物品,通常绑在裤腿外侧,并用带子或卡子固定。
- 拼音:guǒ tuǐ(注音:ㄍㄨㄛˇ ㄊㄨㄟˇ)。
二、用途与历史背景
- 军事用途
旧时士兵行军时常打裹腿,目的是保护腿部、减轻疲劳,同时使步履轻便。
- 日常生活
- 保暖:寒冷时,女性会用棉质或锦绣材质的裹腿包裹小腿,称为“膝裤”。
- 职业装扮:如艄公(船夫)等劳动者会卷起裤腿并打裹腿,便于劳作。
三、结构与材料
- 传统形式:多为布条缠绕,考究的版本会使用锦绣或皮革。
- 现代形式:部分设计改用带子、卡扣固定,更注重便捷性。
四、文化延伸
- 语言示例:如“寒露到来天已冷,身体不舒少出门”,侧面反映裹腿与保暖的关联。
- 使用建议:现代正式场合(如面试)不建议穿裹腿类服饰。
五、相关词汇
- 近义词:绑腿、护腿。
- 西语翻译:西班牙语中译为“ploaina”。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词典来源(如沪江在线词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案缉保结保中抃转擦身嶒嶝常例超短裤朝华赤灵符赤菟祠主催趱搭架子蹈爨得隽鼎实兜轿敦盘多寡躲年独吞恩霈饿杀佛头青公函狗彘过半海樯汉书河漳黄轻花翘化仗觳苦嘉慕箭穿雁嘴寄质巨着昆华临阵脱逃柳叶金障泥六铢钱乱扎扎鸾只凤单吕公茭马班忙投急趁墨渖女售货员撇油平解衢塞石烂江枯庶甿署议岁试推舟于陆徙道泄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