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tee] 綁腿,以窄布條纏繞小腿部褲腿外邊,由踝至膝,或用皮革裹住,并用卡子或帶子固定的東西
(1).即膝褲。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十四章第七節:“南方婦女紮褲腳管者不多,到了寒冷時,用裝有棉花的直筒式的裹腿(考究的用錦繡)包裹于小腿部分,上有二帶系于胫上,在褲子之内覆及足背,也叫做‘膝褲’。”參見“ 膝褲 ”。
(2).纏在褲子外邊小腿部分的布條,士兵行軍時常用以保護腿部并使步履輕便有勁。 吳組缃 《山洪》二一:“這一天過的是 安徽 隊伍,士兵們灰布棉軍衣,皮帶裹腿都齊整。” 艾蕪 《還鄉記》:“隨便一看,正像一個普通的兵士,穿着短褲,草鞋,腳杆上纏着黃色的裹腿。”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漢望都壁畫伍佰八人》:“伍佰著行縢。行縢古稱‘邪幅’,即今‘裹腿’或‘綁腿’。”
“裹腿”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詞典來源(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
裹腿是指用細布或絨布包裹住腿部的行為。它既可以是為了防寒保暖,也可以是為了保護腿部受傷部位的治療和恢複。
“裹腿”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
裹(guǒ): 部首衣,總筆畫數十一;康熙字典編碼:1620.090。
腿(tuǐ): 部首月,總筆畫數十七;康熙字典編碼:1301.280。
“裹腿”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會用細布或絨布将腿部包裹起來,以保暖或治療傷勢。在繁體中,裹腿的寫法為「裹脢」。
在古代,裹腿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為「裹脢」,其中「脢」是對應現代漢字「腿」的一個古字形。
1. 寒冬時節,人們常常會裹腿以保暖。
2. 運動員在比賽中受傷後,會用繃帶裹腿來進行治療。
1. 裹胸:用繃帶或束衣等将胸部包裹起來。
2. 裹腹:将腹部用繃帶或絨布包裹起來,以達到保護或塑形的目的。
1. 包腿:與裹腿意義相近,指用細布或絨布将腿部包裹起來。
2. 纏腿:與裹腿意義相同,指用細布或絨布将腿部纏繞起來。
1. 裸腿:指腿部沒有任何遮蓋物。
2. 解腿:指解開腿部的包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