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郭郎的意思、郭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郭郎的解释

(1).本指戏剧行当中的丑角。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傀儡子》:“后乐家翻为戏,其引歌舞有 郭郎 者,髮正秃,善优笑,閭里呼为 郭郎 ,凡戏场必在俳儿之首也。”

(2).指木偶。 宋 刘克庄 《无题》诗之一:“郭郎线断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避炎途趁太阳早凉,设计较如海洋斗量。再簛舂白粱米糠,莫笑他郭郎袖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郭郎

基本释义

郭郎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称谓,特指唐代参军戏中的配角,以滑稽调笑为主要表演形式。其名源于唐代优伶“郭郎子”,后演变为戏曲中丑角的代称,以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诙谐语言推动剧情,活跃舞台氛围。

历史起源与演变

  1. 唐代参军戏的定型

    郭郎最早见于唐代参军戏(一种以讽刺调笑为主的短剧),与主角“参军”搭档演出。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俳优》记载:“弄参军……其郭郎子,发正秃,善优笑。” 郭郎以秃头、憨态的形象登场,通过插科打诨反衬参军的威严,形成戏剧张力。

  2. 宋金杂剧的延续

    宋代延续参军戏传统,郭郎成为“副净”角色的前身。南宋《都城纪胜》描述杂剧角色时提到“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其中“发乔”(装傻)即承袭郭郎的表演特点。至金元院本,郭郎进一步融入“净行”,为后世戏曲丑角奠定基础。

表演特征与文化内涵

学术考据与权威参考

现代遗存

郭郎元素仍存于福建梨园戏“副净”角色及潮剧丑行中,其木偶表演形式在闽南地区“嘉礼戏”(傀儡戏)得以保留,印证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传承。

网络扩展解释

“郭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1. 戏剧中的丑角与木偶角色
    最初指戏剧行当中的丑角,尤以唐代傀儡戏中的“郭郎”形象为代表。据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郭郎为秃头、善滑稽表演的角色,常在戏班中居首位。宋代诗词中也沿用此意,如刘克庄《无题》以“郭郎线断”比喻木偶戏的结束。

  2. 文学中的引申用法
    宋代文人将其引入诗词,借指滑稽或卑微的人物。例如吴潜词中用“更郭郎、摇手消薄”描写傀儡戏场景,暗含世事无常的感慨。

  3. 现代成语中的比喻义
    部分词典将其归纳为成语,形容人行为轻佻、不认真,可能源于对戏剧角色性格的引申。


注意:具体含义需结合文献语境判断。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乐府杂录》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摆印磅纸禀辞部咨吃大户赤籍吃价赤条精光大疋二墨发解翻云覆雨蜂狂风俗焚琴煮鹤负败浮动汇率海军衙门含靁横撄环迫见善必迁交路济济楚楚羁纍九招惧服磕磕撩蜂吃螫料计猎兽醁酒蛮邸慢腾腾枚邹名公巨卿茗花鸣钲木祚破题儿第一遭敲榨勒索秦虢勤勤入幕师舶食茱萸霜衣朔食松节松友算应讨罚天睠挑夫铁绳橐笥韦鞴伟誉毋必五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