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怒鼃 ”。1.鼓足气的蛙。《韩非子·内储说上》:“ 越王 勾践 见怒鼃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鼃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鼃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昔 勾践 式怒蛙,戎卒争蹈火。” 宋 司马光 《乞开言路状》:“臣谓羣臣苟有肯进言者,陛下必加褒擢,以劝来者,此乃古人市骏骨、式怒蛙之意也。” 清 赵翼 《拟老杜<诸将>》诗之七:“勇於公战非私鬦,奬励还应式怒蛙。” 黄忏华 《亡友周仲穆哀辞》之四:“忍教 庄 蝶去,其奈怒蛙何。”
(2).大鸣或瞋目的蛙。 唐 柳宗元 《同刘禹锡述旧言怀感事》诗:“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 元 周霆震 《犬鸡叹》诗:“雄鸡奋翼衔怒蛙,蛙被啄取声咿哑。”
“怒蛙”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其核心意象与“鼓气之蛙”相关,常被用于象征勇气或表达特定情感。以下是详细解释:
鼓足气的蛙
指因愤怒或激动而鼓胀身体的青蛙。这一形象最早见于《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越王勾践为激励士气,向怒蛙行礼致敬,以此传达对“有气节者”的尊重。
大鸣或瞋目的蛙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同刘禹锡述旧言怀感事》中曾用“魂惊怯怒蛙”形容蛙鸣的震撼力,元代周霆震的诗句“雄鸡奋翼衔怒蛙”则描绘了蛙的激烈状态。
勾践式怒蛙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通过向怒蛙行礼(“式怒蛙”),向士兵传递重视勇气的信号。这一行为被《抱朴子·论仙》引用,说明其激励作用:“式怒蛙,戎卒争蹈火”。
文学象征
怒蛙在诗词中常被用作意象,例如:
个别非权威来源(如)将“怒蛙”解释为“愤怒到极点的成语”,但这一用法未见于主流古籍或词典,建议以经典文献释义为准。
「怒蛙」是一个以汉字形式来表达的词语,由「怒」和「蛙」这两个字组成。下面我们来详细解析这个词语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相关的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怒蛙」指的是生气或愤怒的蛙类动物。它可能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也有可能是用来形容蛙类动物愤怒的状态。
「怒蛙」这个词语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怒」:部首是「心」,共有九画。
「蛙」:部首是「虍」,共有九画。
「怒蛙」这个词语没有确切的来源,可能是由一些文学、网络或娱乐作品中创造出来的新词语。
「怒蛙」的繁体字为「怒蛙」,和简体字一致。
由于「怒蛙」是一个较新的词语,没有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以下是几个使用「怒蛙」的例句:
1. 看到蛇后,湖边的怒蛙开始大声叫唤。
2. 小明用手拿着怒蛙模型,做出了一个可爱的表情。
3. 这个游戏中有一个关卡需要玩家用怒蛙把所有的飞虫都吃掉。
「怒蛙」可以作为一个词语独立运用,不常见于其他组词中。
「怒蛙」的近义词可能是「生气的青蛙」或「愤怒的蛙类动物」,而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对于「怒蛙」这个词语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