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国柄。 晋 王羲之 《遗殷浩书》:“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 唐 白居易 《去岁罢杭州今春领吴郡寄三相公》诗:“为问三丞相,如何秉国钧?”《旧唐书·李德裕传》:“﹝ 李德裕 ﹞以父再秉国钧,避嫌不仕臺省,累辟诸府从事。” 郑观应 《盛世危言·传教》:“夫贬异端,即所以崇政体;泯嫌疑,即所以重邦交。秉国钧者,其熟思而审处之。”参见“ 国均 ”。
国钧(guó jūn)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国家的权柄或政权,多用于形容执掌国家政务的重臣或象征国家统治的权力机构。以下从释义、语源、典籍用例等角度详细解析:
本义
“国”指国家,“钧”原为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引申为“权衡”“主宰”。二字组合喻指执掌国家大权的职位,或代指国家政权本身。
典籍佐证:
《汉语大词典》释“国钧”为“国家大权”,引《诗经·小雅·节南山》:“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引申义
《辞源》注:“国钧,犹国柄,指宰相职位。”
《诗经》用例
《小雅·节南山》以“秉国之钧”批判周幽王时期权臣尹氏滥用职权,导致国政失衡。汉代郑玄笺注:“钧,平也。掌持国政之平。”
学术参考: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钧”在此处借指“政权中枢”,强调权臣对国家稳定的决定性作用 。
唐宋文献中的演变
明确标注“国钧”为国家政权或宰相职位,并强调其源于《诗经》的经典用例 。
释义侧重历史语境,指出“国钧”在古籍中多与“宰辅之职”关联,属正式书面语 。
结论
“国钧”是承载中国古典政治文化的核心词汇,其释义始终围绕国家统治权与执政重臣双重维度。从《诗经》的权责批判到唐宋的职官代称,该词深刻反映了传统社会中政权合法性与责任伦理的关联,为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提供关键语义线索。
“国钧”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国家权柄
指国家的政权或统治权,即“国柄”。例如《旧唐书》中提到的“秉国钧”,即执掌国家大权。这一含义源自“钧”字的“权势”之意(如“钧”在古代也指调节乐音的标准,引申为权力核心)。
重要决策者或重臣
在具体语境中,也代指掌握国家权力的核心人物,如丞相、宰辅等高级官员。例如唐代白居易诗句“如何秉国钧”,即质问丞相如何行使职权。
词源与演变
“钧”最初是古代计量单位(30斤为一钧),后引申为制陶转轮、乐音标准,最终衍生出“权柄”“国政”的抽象含义。与“国”结合后,强调国家层面的权威核心。
文献用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钧”字的其他引申义(如人名寓意),可参考相关词源解析。
冰笔长排唱诵车徒持钧媸妍慈温大观代身邓氏铜山掂提地藏节笃慎烦絮梵钟风水分素耕莘根菀股评还鲊遗书横弃蠖屈蜗潜及笄惊时金字塔镌诋林叟蠪蛭落可便马价蛮货没辙牛郎织女偏过酺宴乾刘浅智硗戛翘舌音啓殡琼圃气像麴道士蓐食上币生死搏斗神情十三省试札谁逻疏贱外后日万叶集猥蒙唯喏为什么详理仙吏闲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