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old enough to marry;girl's coming of age] 指女子到了可以许配或出嫁的年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仪礼·士昏礼》
年已及笄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旧唐书·后妃传下·女学士尚宫宋氏》:“﹝ 庭芬 ﹞生五女,皆聪惠……年未及笄,皆能属文。”《儒林外史》第十回:“ 鲁老先生 有个令爱,年方及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吴喆》:“女年甫及笄,有容色。”
“及笄”是中国古代对女子成年年龄的特定称谓,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基本释义 读音为jí jī,指女子年满十五岁,通过笄礼标志成年。笄是簪子,行笄礼时将头发盘起并用簪子固定,象征可婚嫁。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三、相关年龄称谓对比
四、延伸用法
“及笄年华”“及笄之年”等词组均指女子适婚年龄,常见于文学作品。
及笄是古代女子成年的重要标志,承载婚嫁许可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意义,反映了传统礼制对年龄阶段的细致划分。
《及笄》是指女子到了成年的年龄。以下将对该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及笄》是指女子达到了15岁或16岁的年龄,标志着女子从少女进入成年的阶段。
《及笄》的拆分部首为「及」和「⺍」,拼音为「jí」。它共有6个笔画。
《及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儒家的仪式。根据儒家文化中的成年礼仪,女子在15岁时会进行成年仪式,即及笄礼。女子在这一天会束起头发,戴上簪子,意味着成年以后要开始承担起家庭、社会责任。
《及笄》的繁体字为「及髻」,其中「髻」表示女子梳起的发髻。
在古代,「及笄」一词的写法为「乏喜」或「吉阖」,意指女子及笄后有吉利的喜事降临。
她今年刚刚及笄,已经展现出了成熟的魅力。
及笄年龄、及笄礼、及笄仪式
成年、女子成人、及冠、及笄之年
少女、未及笄、幼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