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国家政务的权柄。均,同“ 钧 ”,制陶器模子下面的圆盘,引申为权柄。《诗·小雅·节南山》:“ 尹氏 大师,维 周 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毛 传:“均,平。” 陈奂 传疏:“均,《汉书·律历志》引《诗》作‘钧’。均、钧同。”《北史·隋纪下·炀帝》:“强臣豪族,咸执国均,朋党比周,以之成俗。”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均。”
(2).国家重臣。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已矣余何叹,輟春哀国均。”
“国均”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国家政务权柄
源自《诗经·小雅·节南山》:“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其中“均”通“钧”,原指制陶器模子的圆盘,引申为权柄。此处“国均”指掌控国家政务的核心权力,强调对国家治理的主导作用。
国家重臣
古代常以“国均”代指位高权重的官员,如《汉典》解释其为“国家重臣”,体现对重要政治人物的尊称。
作为现代汉语成语,“国均”被解释为国家的平均水平或整体平衡状态,例如:
古典含义多用于文献解读,现代引申义则常见于社科领域。需注意部分资料将《论语·子罕》作为出处(如),但传统考据仍以《诗经》为源,可能存在释义演变。
国均,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拆分部首分别为“国”和“均”,共有11画。
“国均”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哀公十二年》。“国均”指的是国家平分财产或是统一土地税等政策。在古代,国家往往会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使得富贵贫穷间的差距不至于过大。
根据《康熙字典》的古体字表,古时候汉字写作“國均”,其中“国”的字形较简化,为“艹”和“玉”的结合,象征国土。“均”的字形由“土”和“匀”组成,表示土地平均分配。
在繁体字中,“国均”仍然保持原样,“国”和“均”的形状和简体字一致。
以下是一些关于“国均”的例句:
1. 按照现行国均政策,土地税将平等地从每家每户上一同征收。
2. 为了实现经济公平,政府采取了国均土地分配的政策。
在组词方面,可以使用“国均”来构建一些相关词汇。例如:国均制度、国均政策、国均分配等。
在近义词和反义词方面,与“国均”相关的词汇并不多见。然而,根据具体语境,可以使用一些词汇来表达相似或相反的含义。例如:平均分配(近义词),不均等(反义词)。
阿姨贝书鄙黩才誉参礼常式超前绝后尺题锄犂楚逸鼎富杜弊清源蛾扬焚次丰本丰长風紀扣改扮鬼物含章黑龊龊荒俭幻质昏暗简畀见溺不救捷剟鸡口迥旷激子骏驹开彩凛气鸾鷟逻逤檀躶体麻擣马后礮棉花蛆明代鸣跼目瞪口结呢喃细语昵依培育铍鍼曝晒前月跂蹻秋审弱势省级帅从太社透气为好成歉详梦缃衣纤魄小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