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固定的制度。《管子·君臣下》:“国有常式,故法不隐,则下无怨心。”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按《唐会要》, 武德 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詔自今已后,每年正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钓,永为常式。”
(2).法式;常规。《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魏书·乐浪王万寿传》:“朝廷衣冠,应有常式,何为著百戏衣?”《魏书·孙惠蔚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
“常式”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常式”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常”与“式”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固定的、常规的、被普遍遵循的法则、程序、仪式或标准形式。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分项说明,并附权威来源参考:
结合“常”与“式”的本义,“常式”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归纳为:
指被长期遵循、具有规范性的操作流程或行为准则。
例:司法审判需依法律常式进行。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第4卷第27页,“常式”条目释义一。
指社会或特定场合中约定俗成的礼仪形式。
例:祭祀活动需遵古礼常式。
来源参考:《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42页,“常式”释义。
指被广泛认可并作为参照的固定模式。
例:公文书写应符合官方常式。
来源参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李行健主编)第149页,“常式”释义。
《唐律疏议·断狱律》:“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其中“式”即指法定常式,强调审判须依固定程序。
来源参考:《唐律疏议》(长孙无忌等撰)卷三十。
《宋史·礼志》:“凡大祀,皆依常式备牲牢、玉帛。”此处“常式”指祭祀的标准化流程。
来源参考:《宋史》(元·脱脱等撰)卷九十八。
来源参考:《汉语同义词词典》(张志毅编著)第89组近义词辨析。
现代汉语中,“常式”多见于以下领域:
“常式”作为规范性术语,贯穿于中国古代礼法制度与现代专业领域,强调形式的固定性与权威性。其释义根植于汉字本义,并在历史文献与当代应用中形成系统化阐释。
“常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áng shì,通常指固定或通用的规则、制度。以下从两个核心释义展开详细解释:
指国家或社会长期遵循的成文或不成文规范。例如:
指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或传统做法。例如:
“常”在“常式”中意为“固定、普遍”,而“式”指形式或规范,合起来强调规则的系统性与延续性。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语境中较少出现,但可引申为对传统或标准的遵循。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管子》《史记》等文献原文,或查阅相关古籍解析。
暗码鞍鞽宝阁巴山冰球运动不古沧海横流朝晡鼓朝簿厅刺蜜殚虚大星钉耙扼喉耳粪犯边封锁沟赋给腐女高着郭泰巾过午怀集回老徽容祸始讥忿经用进征稽山子拒抗浚照居势枯鱼泣莨纱了休陵侮滦都駡题灭青灭相铭典闹翻抛闪萍浮求田问舍人影绰绰三拜九叩沈荒社直市心拴通铁树开华同心同德腿套抆拭乌阳贤厚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