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麻捣 ”。拌和泥灰涂壁用的碎麻。《唐六典·将作都水监》:“每岁京北 河 南及诸州支送麦麰三万围、麦麪一百车、麻擣二万斤。”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赵韩王 治第,麻捣钱一千二百餘贯,其他可知。”原注:“涂壁以麻捣土,世俗遂谓涂壁麻为‘麻捣’。”
“麻擣”是“麻捣”的异体写法,属于古代建筑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指拌和泥灰时使用的碎麻材料,主要用于涂抹墙壁时增强黏合性。这种工艺常见于传统建筑中,通过添加纤维材料提升灰泥的牢固度。
应用场景
古代工匠在调制泥灰涂料时,会将麻纤维剪碎混合其中,类似现代建筑中在水泥砂浆内添加纤维网,起到防裂加固的作用。
需注意:当前仅检索到1个低权威性来源,若需学术引用或更详细考证,建议查阅《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古籍或专业建筑史文献进一步确认。
《麻擣》这个词是指用木槌敲打麻布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猛烈地敲打。这个词可以拆分为麻(部首:艸,笔画:9)和擣(部首:手,笔画:10)。麻指的是一种植物纤维,擣表示敲打的动作。
《麻擣》是一个汉语词汇,经过考究发现,它最早出现在《汉书杂志》第五册中。古时候《麻擣》这个词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但用法基本相同。
《麻擣》的繁体字形为「麻搗」。
1. 他用木槌不停地麻擣着麻布,直到麻布变得柔软。
2. 队员们麻擣着锣鼓,声音震耳欲聋。
1. 麻布:用麻纤维制成的布料。
2. 擣衣:指在洗衣过程中用力搓、敲或拍打衣物以清洁。
近义词:敲打、敲击、敲打、敲打等。
反义词:轻抚、温柔、轻触、轻敲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