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田宅买卖、典当或赠与所办的过户或转移产权手续。《文献通考·征榷六》:“乞詔有司应民间交易并令先次过割而后税契,凡进产之家限十日缴连小契……如不先经过割,不许投税。”《元典章·户部五·官田》:“兑田随即过割,承佃人依数纳租。”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五章一:“凡买置田地,必须到官府登记及过割税粮。”
“过割”是一个历史法律术语,主要指旧时田宅交易或赠与时办理的产权转移手续。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指古代在土地、房屋买卖、典当或赠与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官方过户或产权转移流程。这一手续确保交易合法性,避免后续纠纷。
历史背景与流程
延伸说明
部分现代资料(如、9)提到“过割”被引申为“过分计较利益”的成语,但此用法较少见且缺乏权威依据,建议以产权转移的原始含义为主。
总结来看,“过割”是古代经济活动中确保产权合法转移的关键程序,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如需具体历史案例或文献原文,可参考《文献通考》《元典章》等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