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慌昏愦。《三国志·吴志·孙晧传》:“三月丙寅,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 晧 杀 岑昬 , 晧 惶憒从之。”
“惶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析:
一、基本释义
二、具体解释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相关章节()。
《惶愦》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内心不安、惊恐不安、心神不定的状态,常常出现在一种内心焦虑、忧虑的境地中。
《惶愦》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心(忄)和旁(既)。它的总笔画数为15,其中心部的笔画数为4,旁部的笔画数为11。
《惶愦》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诗词中的表达方式,描述了人们情感上的混乱和内心的不安。在繁体字中,惶愦的写法为「惶悸」。
在古代汉字中,「惶愦」常常用于表示人们内心的动荡不安,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事件或困境时。古人以笔画表达思绪,而「惶愦」则以「忄」和「既」两个部首相连,形成一个新的字形。
1. 面对考试成绩的公布,他心中充满了惶愦。
2. 他的愧疚使他陷入了惶愧的境地。
- 惊惶:形容内心或行为因突发事件而惊慌失措。
- 忐忑:形容内心忧虑、不安的状态。
焦虑、担忧、不安
安心、宁静、安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