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被遗弃的人;废人。《老子》:“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汉 贾谊 《新书·春秋》:“君亦使君之贵优,将君之爱鹤,以为君战矣。我儕弃人也,安能守战?” 明 归有光 《圣人之心公天下》:“彼世之瞽者、刖者、宫者,莫不以为弃人也。” 清 尤侗 《南陈北李》诗:“ 南京 有一 陈 ,太学无弃人; 北京 有一 李 ,太学多端士。”
(2).指因罪被流放的人。《管子·问》:“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尹知章 注:“弃人,谓有过不齿,投之四裔者也。”
(3).遗弃人才。《左传·昭公元年》:“ 莒展 之不立,弃人也夫!人可弃乎?”
(4).失去人心。《国语·晋语一》:“今不据其安,不可谓能谋;行之以齿牙,不可谓得人……弃人失谋,天亦不赞。” 韦昭 注:“行之以齿牙为弃人,不据其安为失谋。少族多敌,故天不赞助。”
“弃人”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解释:
指因能力不足、地位低下或道德问题而被社会或他人抛弃的人。例如《老子》中提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强调圣人不放弃任何人。
古代指因犯罪被放逐至偏远地区的人。如《管子·问》中记载“弃人”为“有过不齿,投之四裔者”。
指忽视或浪费人才的行为。例如《左传·昭公元年》批评莒国不立贤才,称“弃人也夫”。
表示统治者或领导者因失德而丧失民众支持。《国语·晋语一》提到“今不据其安,不可谓能谋”即暗含此意。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出处,可参考《老子》《左传》等文献或权威词典来源。
《弃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抛弃、遗弃、不再关心和照顾他人。
部首和笔画:弃字由左边的“弓”部分和右边的“弔”部分组成,总共有11个笔画。
来源:《弃人》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汉语。在古代,如果一个人被家人或朋友抛弃、不再照顾或关心,就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
繁体:《弃人》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弃人”。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弃字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的上面还有一个“一”字,即“㑹”。
例句:他被亲人弃人在外,过着孤独的生活。
弃人无情、弃暗投明、弃旧图新、弃之可惜、弃如敝屣。
遗弃、抛弃、离弃、抛弃。
照顾、关心、呵护、保护。
八棒十枷辈辈蹦高冰脑驳瑕不媚伧鄙螭盘虎踞黜废楚驿篡臣窜定摧逼村头挫锋贷假典业逗嚷分诉革选宫寮龟龄蛊狱猾恶晃射火绳假城绛帷吉甫踦踦竟至进飨棘枣狂稚栏厩劳动工具量时度力灵友六料脔炙绿女红男马军明黠默默无言南山可移泮奂扒山虎七宝高车秦封倾挤清陗启沃烧刀书痴水地遡流挺举詑谩枉费唇舌象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