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诱使人说出实情而钳制之。《鬼谷子·飞箝》:“引鉤箝之辞,飞而箝之。” 陶弘景 注:“内惑而得其情曰鉤,外誉而得其情曰飞。得情即箝持之,令不得脱移,故曰鉤箝。”
钩箝(ɡōu qián)是一个源自古代谋略思想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特定手段控制他人。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鬼谷子·飞箝》篇,陶弘景注解指出:“内惑而得其情曰钩,外誉而得其情曰飞”。意为通过内在诱导(钩)和外在赞誉(飞)获取对方实情,进而实施控制。
字义解析
策略内涵
属于纵横家权谋术,分两阶段操作:
应用场景
多用于古代政治外交、军事策略,现代可引申为谈判技巧或心理博弈,但需注意伦理边界。
钩箝本质是一种信息操控术,强调通过获取关键信息实现对他人的隐性控制。其思想体系在《鬼谷子》中形成完整方法论,成为古代谋略文化的重要组成。
钩箝(gōu qián)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了两个字,分别是“钩”和“箝”。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金和竹,拆分的笔画分别是9画和14画。
这个词语来源于古代,最早出现在《康熙字典》中,意为用钩子夹住物品的工具。《说文解字》中也有类似解释,解释为“挟也”。钩箝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鉤箝”。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钩箝的古时候汉字写法是“鈎箝”,其中的“鈎”代表钩的形状,而“箝”则代表夹住。汉字的演变使得现代的写法更加简化,并且采用了现代笔画的规范。
以下是钩箝在句子中的应用:
1. 他用钩箝将树枝夹住。
2. 我需要一个钩箝来修理这个损坏的机器。
钩箝这个词语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产生其他相关的词语,如“钩子”、“箝子”等。近义词可以是“夹子”、“钳子”,而反义词可以是“放开”、“松开”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