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指中央官署。《新唐书·班宏传》:“右僕射 崔寧 署兵部侍郎 刘迺 为上下考, 宏 不从,曰:‘今军在节度,虽有尺籍伍符,省署不校也。’”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子美 怀 薛据 云:‘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省署开文苑,沧浪忆钓翁。’ 据 之诗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貂帽腰舆》:“京师冬日,例用貂皮煖耳,每遇沍寒,上普赐内外臣工,次日俱戴以廷谢。惟近来主上息止此詔,业已数年,百寮出入省署,殊以为苦,而进阁辅臣为甚。”
省署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办公场所,尤指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其下属官署的统称。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对其释义进行详细说明:
行政中枢的代称
“省署”在古代文献中常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的代称,特指参与国家核心决策与政务执行的“三省”官署。《汉语大词典》明确将其定义为“旧指中央官署”,强调其作为国家权力运行核心场所的地位。
“省”的历史演变
词源上,“省”由汉代“禁中”(帝王居所)引申为宫廷内处理政务的机构(如尚书省),至隋唐定型为“三省制”,成为分割相权、协同决策的中央枢纽。《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指出,“省署”之“省”即源于此制度背景,指代中书、门下、尚书等核心部门。
隋唐至宋代的制度实体
在隋唐三省六部制下,“省署”具体指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执行政令)及其附属机构的办公衙署。宋代虽改制,但“省署”仍为中央官署的泛称。《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唐代长安皇城内有“三省官署集中分布区”,为实际地理存在。
与地方机构的区分
需注意“省署”与地方行政单位“行省”的区别。元代始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官府,但“省署”一词仍保留指代中央官署的古典含义,未与地方机构混淆。《辞源》(修订本)特别强调其“专指朝廷部门”的属性。
省署在现代汉语中属历史词汇,主要见于史学著作、古典文献研究及仿古语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其为“书面语”,释义为“旧时称中央官署”,表明其现实使用局限于特定文化领域。
相关概念:
参考来源:
“省署”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现代引申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用法
指中央官署,即中央政府的重要行政机构。例如《新唐书》中记载的“省署不校也”,以及宋代陈师道诗作中的“省署开文苑”,均体现其作为中央权力机构的职能。
现代用法
主要指省级政府机关,如省政府、省厅等,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管理。
该词也用于形容官僚主义作风,批评某些行政机关过于注重形式流程而忽视实际效率的现象。例如:“某些部门省署习气严重,办事效率低下。”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查阅《新唐书》或宋代诗词集等原始资料。
邦宝冰消冻解不平生扯劝敕力雠民叠绮多事方严歌堂诟怒光贲瑰琦沽矫故障海鳅汉书喉转嘉粟久役计偕狷笃据牀抗辞狂闇馈荐哩溜歪斜癃疾鸣駞逆耳滂洋迫令亲历圈圚阙如壤地日内日相软水设岗神举申破仕籍説喜树欲静而风不止缩然鹈鴂推避徒友外典外甥女王范危路蜗醢五经扫地五色肠筅帚小君笑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