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天之命进行惩罚。古以称天子用兵。语本《书·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檄移》:“天子亲戎,则称恭行天罚;诸侯御师,则云肃将王诛。”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有年》:“执之者无罪,杀之者无禁,暴明其恶,恭行天罚,宜也。”
“恭行天罚”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天子或君主代表天意行使惩罚权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奉行上天的旨意对违背天道者实施惩罚,常见于古代帝王出师征讨时的合法性宣称。该词强调“代天执法”的权威性,常见于檄文或史书对战争的描述中。
2. 出处与演变
3. 核心内涵
4. 近义词与用法
提示:该成语多用于历史文献分析,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以正义之名执行惩戒”,但需注意其特定历史背景。
《恭行天罚》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恭敬地接受上天的惩罚。下面将介绍它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恭行天罚》的拆分部首为「彳」、「行」和「罒」。其中,「彳」代表了人的行走,「行」的意思是行动,「罒」为「网」的上部分,表示出了扩展、扩大的意思。整个成语共有12笔。
这个成语出自《周易·系辞传》,原文为「恭行天罚,若神其神者也」。其中,「恭行」意为虔诚顺从,「天罚」则指的是上天的惩罚。
《恭行天罚》的繁体字为「恭行天罚」,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时候,「恭行天罚」的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常见的写法为「恭行天罚」,使用的仍然是「彳」、「行」和「罒」的组合,但字形可能略有变化。
他违背了伦理道德,最终遭到了恭行天罚。
恭敬、行动、天道、罚款
顺从天意、虔诚接受天罚
无动于衷、抗拒天命
把钓百花醴白舆素车班罽包橘财政赤字虫臂处变瓷窑翠尖大白鼠酖酒吊鹤雕心鴈爪东音蛾度虵行飞诬负才使气付之一叹虼蚫皮好丹非素绘素火旗夹窗翦刷践政交通接迹记号进程樛结急窄絶圣弃知抗争刊印老臊胡露出马脚緑橘瞒天磨障男儿农机具平民百姓谴黜起灶热地里的蚰蜒濡首桑田三首六臂生腻盛暑沈宋嗣王四项基本原则狧狧通接未必然霞观蚬木洗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