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恭行天罰的意思、恭行天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恭行天罰的解釋

奉天之命進行懲罰。古以稱天子用兵。語本《書·甘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天子親戎,則稱恭行天罰;諸侯禦師,則雲肅将王誅。”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有年》:“執之者無罪,殺之者無禁,暴明其惡,恭行天罰,宜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恭行天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四字短語,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統治者以“奉天命”之名對違背道義者實施懲戒的行為。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泰誓》,周武王伐纣時以“予小子夙夜祗懼,受命文考,類于上帝,宜于冢土,以爾有衆,厎天之罰”宣告戰争合法性,此處“厎天之罰”即“恭行天罰”的早期表述。

從構詞法分析,“恭”作狀語修飾動詞“行”,體現敬畏态度;“天罰”為偏正結構,強調懲罰行為的超越性權威,整體構成述賓短語,暗含“代天執法”的權力邏輯。如唐代王維《敕借岐王九成宮避暑應教》中“仙家未必能勝此,何事吹笙向碧空”的詩句雖未直用該詞,卻折射出皇權與天命的關聯意象。

《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恭敬地奉行上天的意志去懲罰”,特指古代帝王征讨叛亂時的合法性建構話語。這種話語體系在《禮記·王制》中得到制度性确認:“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斧钺然後殺”,通過禮器象征強化“天罰”儀式的神聖性。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文學創作領域,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古代戰争文書時,特别剖析了“恭行天罰”在政治修辭中的功能轉換。需要注意的是,其當代使用已剝離封建皇權色彩,常借喻以正義之名實施的重大社會行動。

網絡擴展解釋

“恭行天罰”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成語,主要用于描述天子或君主代表天意行使懲罰權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奉行上天的旨意對違背天道者實施懲罰,常見于古代帝王出師征讨時的合法性宣稱。該詞強調“代天執法”的權威性,常見于檄文或史書對戰争的描述中。

2. 出處與演變

3. 核心内涵

4. 近義詞與用法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曆史文獻分析,現代語境中可引申為“以正義之名執行懲戒”,但需注意其特定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辨味表疏碧組不忙不暴不摸頭恻容城旦書臣衞創大楚臣出見鼎足樊川翁方具豐上官寨好行小惠黑疸呼天夾裆積安漸詐狡很矯谲徼天鯨浦舊常劣下鯪鯉買聲兒慢易馬頭調抹灰層攀禽類皮臉兒貧累期朝勤務起牌栖寓曲衡榮祿柔奸散赈燒犀觀火深求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詩心梳頭盒子談心陶均天竈通感童隸銅片途次王鸠武秀銜箠歇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