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漆漏壶。古代计时器的一种。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女童队》:“彤壶漏箭,随鸡唱以渐移;絳节綵髦,闻凤簫而自举。”
"彤壶"是由"彤"和"壶"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词典中属于古汉语词汇。《汉语大词典》第七卷(商务印书馆,2021年修订版)记载,"彤"本义为朱红色颜料,《说文解字》注其"丹饰也",引申指红色器物。而"壶"在甲骨文中已见其形,指腹大口小的盛酒器,《周礼·考工记》载"壶实一觳",特指青铜礼器。
二字组合使用时,"彤壶"最早见于《诗经·邶风·静女》"彤管有炜"的汉代郑玄笺注:"彤管,笔赤管也,后妃以赤管书彤壶之法度"。此处"彤壶"被训诂学家解释为朱砂书写的宫闱典章制度,但此说存疑。现代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卷三提出新解,认为"彤壶"实指用丹漆装饰的青铜壶,特指周代祭祀时盛放郁鬯(香酒)的礼器,其说可从近年殷墟出土的朱漆青铜器得到佐证。
在形制考据方面,《仪礼·士冠礼》郑注记载"彤壶容四升",与西周中期"颂壶"铭文"用作朕皇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壶"相印证,可知其兼具礼器与实用器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商代晚期朱漆铜壶(编号M54:29),完整保留了丹砂涂层的原始状态,为"彤壶"的实物佐证。
关于“彤壶”的详细解释如下:
“彤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tóng hú,指朱漆漏壶,属于古代计时器的一种。其名称来源于器物表面的红色涂漆(“彤”意为红色,“壶”指漏壶)。
器物功能与形制
漏壶是中国古代利用水流计时的工具,通常由多个铜壶组成,通过水位变化测算时间。而“彤壶”特指表面涂有朱漆的漏壶,可能用于宫廷或重要场合,兼具实用与装饰性。
文学记载
宋代苏轼在《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勾女童队》中写道:“彤壶漏箭,随鸡唱以渐移”,描述了漏箭(计时标尺)随鸡鸣报晓逐渐移动的场景,印证了其计时用途。
其他说法辨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彤壶”指红色酒器或比喻女子容貌,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词语的引申或误用有关。主流权威来源(如汉典)均采用“计时器”释义。
“彤壶”的核心含义为朱漆漏壶,属于古代计时工具。其名称和用途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而“酒杯”或“比喻女子”的解释可能存在语境差异或讹传。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苏轼全集》或古代器物研究专著。
半壁江山本星系群表丈笔底超生逋余虫豸俦侣丛集摧屈电谕队伍敦习黩刑贰车芳蕤沸鼎丰熙风字砚祔庙皯霉甘石桂折一枝薅草哗哗黄犬叹火阳碱金属见喜蹇修阶秩精警荆魏筋膜进鴆狂荒枯林澜倒波随廉贫録问緑螭骢马蟥盟友明灯冥阨配食披山浅戆牵引力峤外轻货球带色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蜃珧蜀姜逃人铁辙帷灯匣剑文历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