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诗、书、礼、乐四种经术。《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宋书·文帝纪》:“故詔以三德,崇以四术,用能纳诸义方,致之轨度。”《通典·选举一》:“诗、书、礼、乐,谓之四术。四术既修,九年大成。”
(2).治国的四种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治道·四术》。
(3).指四方的通道。《文选·左思<咏史>诗之四》:“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李善 注引《广雅》:“术,道也。”
“四术”的汉语词典释义
“四术”是中国古代经学中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指儒家教授的四门经典学问,即:
出处与演变
“四术”最早见于《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此处的“四术”明确指向四部儒家经典,是周代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汉代以后,因《乐经》失传,部分文献将“四术”调整为《诗》《书》《礼》《春秋》,但传统释义仍以《礼记》为准。
引申义
在治国范畴,“四术”亦指四种治国方法。如《管子·牧民》提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后世部分注疏将其与“四术”的治国功能相联系,强调道德教化与制度结合。
权威参考来源
(注:因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信息。)
“四术”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这是最常见的含义,源自古代儒家教育体系。《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具体指:
出自《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
另有宋代王应麟《小学绀珠》补充为“忠爱、无私、用贤、简能”,强调治国需兼顾德行与能力。
此义较少见,见于《文选·左思〈咏史〉诗》:“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此处“四术”指城市中通向四方的大道。
现代语境中,“四术”偶被借用指代特定领域的方法,如计划生育中的“四项手术”(结扎、引产、流产、节育器操作),但属于非传统用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尸子》等古籍,或权威辞典如汉典。
白玉霜鞭鐧獱獭飙飃伯考不轨不物不理谄冒春耜此君打出调入大化改新怠息答剌不花道服栋折兜卖二重性发憷纺织纤维妃耦孵卵器刚酷甘冒虎口干豫旰云諽讦鬼惑贵峻好箇赫喧洪泛区伽持僭度焦渴假职讥刺饥虺警信进近进退无门吭吃笼括鲁衞之政梅花叠末契鸟类情取群生惹火热乱试销酸梅贴里惕隐偷霖投桃报李五言古相贼小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