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额赋的意思、额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额赋的解释

额定的赋税。《清史稿·世祖纪一》:“六月癸丑,免 兴济县 元年额赋。甲寅,免近畿圈地今年额赋三之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额赋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复合词,主要用于描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固定征收额度。以下从词典释义、构成分析和历史应用三个角度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核心含义

  1. 基本定义

    “额赋”指古代政府按固定数额征收的赋税,具有定额化、强制性的特征。其中“额”强调规定的数量标准,“赋”特指向民众征收的田税或人头税。该词凸显了税收的预设性和稳定性,区别于临时性课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 词义构成解析

    • 额:本义为额头,引申为匾额、规定的数目(如“定额”“数额”)。
    • 赋:原指军事税,后泛指田税、徭役等国家强制征收的财物或劳力。

      复合后,“额赋”强调以固定额度为征收依据的税种,常见于土地税(田赋)和人丁税(丁赋)。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二、历史制度中的具体应用

  1. 税制实践案例

    清代文献中频繁出现该词,如《清史稿·食货志》载:“直省丁徭,三百余万……悉摊入地粮,永免口赋。是谓‘地丁’,为额赋之常。” 此例说明“额赋”是地丁银等常规税种的统称,与临时加派的“杂赋”形成对比。

    来源:《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制度特征

    作为中央财政的基准收入,“额赋”需严格解运至户部,其征收数额需经朝廷核准,地方无权擅自调整。若遇灾荒,需奏请皇帝批准方可减免(“蠲免额赋”),体现其法定性和集权管理特点。

    来源: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关联

  1. 现代语境中的延伸

    当代学术研究中,“额赋”一词仍用于分析古代财政体系,例如在讨论“定额包税制”或“赋税定额化”时,作为关键术语指代制度设计的核心逻辑。

    来源: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额赋”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重要概念,其释义需结合构词逻辑、制度实践及历史文献互证,方能完整呈现其“法定定额税收”的本质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额赋”是一个历史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角度解析,主要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额赋(拼音:é fù)指额定的赋税,即政府按规定数目征收的固定税赋。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清史稿》中多次提到减免地方“额赋”的记载(如“免近畿圈地今年额赋三之二”)。

二、构成解析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税收政策,例如:

  1. 清朝减免受灾地区赋税时,称“免曲沃等州县歉收额赋”;
  2. 变法时期因高额赋税导致民间自残事件,如保甲法推行时百姓为避税自残。

四、其他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额赋”解释为“额外奖励或补贴”,但此用法缺乏历史文献佐证,可能与原意存在偏差。建议以额定赋税为核心含义理解。

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清史稿》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罯罯参觐常春木诚道舂酋垂没纯雅黨權巅崖洞识凤尖头粉图广狭顾靳贺黄梅坏水花柱回谿检钩检诲嘉什解弁解识及身九阙倥侗兰汤吏材龙吟虎啸沦荡骆越逻楂儿率成履节明盛匿迹碛路轻航求贤下士阮生集擅制升幂绅冕受诎双俸水镜四体所难贴息头没杯案投木报琼外名外王父文典窝铺悟彻相保仙漏鲜水海谢仙